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溪上遇雨(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2-23 22:32
溪上遇雨(其二)
崔道融
坐看黑云衔猛雨,喷洒前山此独晴。
忽惊云雨在头上,却是山前晚照明。
【注】①崔道融:晚唐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 (今湖北江陵县)人。②晚照:夕阳的余晖。
1.请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这首诗描写的夏日骤雨的特点。(6分)
2.南宋诗人华岳《骤雨》“牛尾乌云泼浓墨”与本诗前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来势急,雨势猛,雨点位置不定。(3分)来势急,刚刚看到黑云,急雨就在前山落下,转眼间雨点就喷洒到头上;雨势猛,猛烈的大雨倾盆而下,猛烈浇注;雨点位置不定,刚才雨点还在前山,忽然就落到了自己头上,而此时前山却已经雨过天晴了。(3分)
2.《骤雨》诗“牛尾乌云泼浓墨”一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颜色之黑,来势之急;(2分)本诗前两句中的“衔”和“喷”字同样运用拟人手法,黑云好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口中含水,调皮地将雨水喷向人间。生动地写出了雨势之急、之猛。(3分)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这首诗咏夏雨,既无任何寓意,也非作者心境 的写照,但富有生活情趣。
B.全诗描绘了一幅雨势迅猛、雨脚不定的夏雨图。
C.一会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会儿西边日头东边雨, 写出了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景。
D.以从容“坐看”云起着笔,而用“忽惊” “却是” 跌宕转折,直接描写出夏雨的急骤。
(2)试分析“坐看黑云衔猛雨”中“衔”字的表达效果。 (2 分) )


⑴ D(3 分)
⑵ “衔”字将黑云拟人化(1 分)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从云 生的景象(1 分) 。

赏析
唐诗中写景通常不离抒情,而且多为抒情而设。即使纯乎写景,也渗透作者主观感情,写景即其心境的反光和折射;或者用着比兴,别有寄托。而这首写景诗不同于一般唐诗。它是咏夏天的骤雨,你既不能从中觅得何种寓意,又不能视为作者心境的写照。因为他实在是为写雨而写雨。从一种自然现象的观察玩味中发现某种奇特情趣,乃是宋人在诗歌“小结裹”方面的许多发明之一,南宋杨诚斋(万里)最擅此。而这首《溪上遇雨》居然是早于诚斋二三百年的“诚斋体”。
  再从诗的艺术手法看,它既不合唐诗通常的含蓄蕴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通常写景虚实相生较简括的笔法。它的写法可用八个字概尽:穷形尽相,快心露骨。
  夏雨有夏雨的特点:来速疾,来势猛,雨脚不定。这几点都被诗人准确抓住,表现于笔下。急雨才在前山,忽焉已至溪上,叫人避之不及,其来何快!以“坐看”从容起,而用“忽惊”、“却是”作跌宕转折,写出夏雨的疾骤。而一“衔”一“喷”,不但把黑云拟人化了(它象在撒泼、顽皮),形象生动,而且写出了雨的力度,具有一种猛烈浇注感。写云曰“黑”,写雨曰“猛”,均穷极形容。一忽儿东边日头西边雨,一忽儿西边日头东边雨,又写出由于雨脚转移迅速造成的一种自然奇观。这还不够,诗人还通过“遇雨”者表情的变化,先是“坐看”,继而“忽惊”,侧面烘托出夏雨的瞬息变化难以意料。通篇思路敏捷灵活,用笔新鲜活跳,措语尖新,令人可喜可愕,深得夏雨之趣。
  就情景的近似而论,它更易使人联想到苏东坡《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的一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比较一下倒能见出此诗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苏诗虽一样写出夏雨的快速、有力、多变,可谓尽态极妍,但它是仅就一处(“望湖楼”外)落墨,写出景色在不同时刻上的变化。而此诗则从两处(“前山”与“溪上”)着眼,双管齐下,既有景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又有空间的对比。如就诗的情韵而言,苏诗较胜;如论结构的出奇,此诗则不宜多让。
  可见,诗分唐宋是大体的区分,不能绝对看待。王渔洋曾列举宋绝句风调类唐人者数十首,是宋中有唐;另一方面,宋诗的不少倾向往往可以追根溯源到中晚唐,是唐中有宋。大抵唐诗经过两度繁荣,晚唐诗人已感难乎为继,从取材到手法便开始有所标新立异了。这个唐宋诗交替的消息,从崔道融《溪上遇雨》一篇是略可窥到一些的。(周啸天)





文章标签:   夕阳     云雨  



相关阅读

《摄山秋夕作》阅读答案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范成大《横塘》阅读
杜甫《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阅读答案及翻译
咏史怀古诗与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杜睿《登金山寺塔》阅读答案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原文翻译赏析及阅读答案

有帮助
(1)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