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02-24 19:54
贞观初,有上书请去佞臣者,太宗谓曰:“朕之所任,皆以为贤,卿知佞者谁耶?”对曰:“臣居草泽,不的知佞者,请陛下佯怒以试群臣,若能不畏雷霆,直言进谏,则是正人,顺情阿旨,则是佞人。”太宗谓封德彝曰:“流水清浊,在其源也。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朕常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如此,岂可堪为教令?”谓上书人曰:“朕欲使大信行于天下,不欲以诈道训俗,卿言虽善,朕所不取也。”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诚信立则下无二心,德礼形则远人斯格。然则德礼诚信,国之大纲,在于君臣父子,不可斯须而废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中,君子之所不为也。自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昔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时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信之为道大矣。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则小人绝其私佞,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①,将何望哉!
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等曰:“朕即位之初,有上书者非一,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任,不得委任群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徵之力也。朕任用岂不得人?”
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传》称‘去食存信’,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房玄龄对曰:“仁、义、礼、智、信,谓之五常,废一不可。能勤行之,甚有裨益。殷纣狎侮五常,武王夺之;项氏以无信为汉高祖所夺,诚如圣旨。”
                                               选自《贞观政要·诚信第十七》
【注】①永锡祚胤:锡,赐。祚,皇位。胤,子孙后代。意思即把帝位长久传下去。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欲以诈道训俗          训:训练             
B.必资于德礼              资:凭借,依靠
C.不可斯须而废也          斯须:片刻,一会儿   
D.然后善善而恶恶          善善:褒扬善行
10. 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表现唐太宗重视“诚信”的一组是(3分)
①佯怒以试群臣              ②以魏武帝多诡诈,深鄙其为人
③不欲以诈道训俗            ④诚信立则下无二心
⑤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      ⑥能勤行之,甚有裨益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封德彝建议唐太宗假装生气来试探群臣,太宗以自己鄙视魏武帝的诡诈来驳斥,最终未采纳他的建议。
  B. 魏徵大胆指出,太宗十多年来对待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虽有好的开端但没能够坚持到底。
  C. 太宗认为,正是听从了魏徵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布德施惠的建议,才有了后来的天下大治,远国来朝。
D. 太宗待人以诚,广开言路,魏徵将诚信视为处理国家政务的大纲,君臣合力把诚信作为治国之根本。
12.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君者政源,人庶犹水,君自为诈,欲臣下行直,是犹源浊而望水清。(3分)
(2)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3分)
(3)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3分)

参考答案
9.A(训:教诲,教导)
10.C(①为上书人的建议,④为魏徵向唐太宗阐述的道理,⑥是房玄龄对答之言。)
11.A(提出建议的是“上书人”,而非封德彝。)
12.(1)君主是政令发出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求臣下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君者政源”为判断句,1分;“是”,这,1分;句意1分。)
   (2)要想让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仁义来劝勉他们。(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正确,1分;“厉”,通“励”,劝勉,激励,1分;句意1分)
   (3)从前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当时能够努力推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向”,假如,1分;“力行”,努力去做,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贞观初年,有人上书请求清除皇帝身边那些佞邪的臣子,唐太宗对上书的人说:“我任用的人,都认为他是贤臣,你知道哪个是奸佞的臣子吗?”那人回答说:“我住在荒野民间,不能确切知道谁是佞臣。请陛下假装发怒,来试一试身边的大臣们,如果谁不怕雷霆之怒,直言进谏,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谁一味依顺陛下迎合皇上的意见,那就是佞邪的人。”唐太宗对封德彝说:“流水是否清浊,关键在于源头。君主是施政的源头,臣子百姓就好比流水,君主自行欺诈妄为,却要求臣下行为忠直,这就好像水源浑浊而希望流水清澈一样,这在道理上是讲不通的。我常常认为魏武帝曹操为人诡诈,所以特别鄙视他的为人,现在如果让我也这么做,还怎么可以去制定教规和法令呢?”于是,唐太宗又对上书的人说:“我想使大的诚信在天下实行,不想用伪诈的方法去引导风俗,你的话虽然很好,但我不能采纳。”
贞观十年,魏徵上疏说:“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基础,在于道德和礼教;国君地位的保障,只在于诚实信用。诚实信用树立以后,臣子对国君就没有二心,德行礼义形成后,边远的人民就会前来归顺。由此可见,德行、礼义、诚实、信用是国家的纲领,贯穿在君臣、父子关系中,一刻也不能废弃。不被实行的言语,没有诚意的法令,对国君来说会败坏道德名声,对百姓来说会招致杀身的危险。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有德有才的君子也不会那样做。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盛世清明,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宽广。但是道德却没有更加深厚,仁义却没有更加广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陛下对侍臣子和百姓还没有达到诚实信用,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做到善始善终。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惊喜赞叹,随后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但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豁达大度了。国君能对臣子尽到礼义,臣子就会为国君竭尽忠诚,关键在于内外无私,君臣之间互相信任。国君不信任臣子就无法驱使臣子,臣子不信任国君就不能服侍国君,可见诚信这条原则是多么重要!要想让君子小人是非分明,必须用仁德来安抚他们,用诚信来对待他们,用仁义来劝勉他们,用礼仪来节制他们。然后表扬善行,摒除劣迹,谨慎处罚,明白赏赐。如果这样做,小人就会无法施展他们的邪佞,君子才能自强不息,无为而治的局面哪里还会遥远呢?如果表扬善行却不能发扬善行,摒弃劣迹却不能杜绝恶行,有罪过的人得不到惩罚,有功劳的人得不到奖赏,那么国家危亡之期,也许保不久就要到来,永远使子孙后代享受昌盛国运、永享太平,还有什么指望呢?唐太宗看了奏疏,感叹道:“如果不遇到魏徵,我怎么可能听到这样的话呢?”
唐太宗曾经对长孙无忌等大臣说:“我刚刚即位的时候,有许多人上书建议,有的要我独揽大权,不能委任给臣下;有的要我加强兵力,以使四方少数民族威慑臣服。只有魏徵劝我‘停止战争,振兴文教,广施道德仁义,中原得到了安定,远方异族自然会来臣服’。我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得到大治,边远地区异族的首领都前来朝贡,少数民族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贡,相望于道。这一切都是魏徵的功劳。我难道不是用人有道吗?”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们说:“《左转》上说:‘宁可不要粮食也要保持百姓对国家的信任’,孔子说:‘人没有诚信就无法安身立命’。从前项羽攻入咸阳之后,已经控制了天下,如果他当时能够努力推行仁信政策,谁还能夺取他的天下呢?”房玄龄回答说:“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废弃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能够勤恳地推行这五常,对国家是大有益处的。殷纣王轻慢侮弄五常,周武王就讨伐他,项羽因为没有仁信就被汉高祖夺了天下,确实像陛下所讲的那样。”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耶律安抟,父迭里,幼多疾”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王若虚《高思诚咏白堂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叶向高,字进卿,福清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柳宗元《晋文公问守原议》阅读答案及翻译
“庄宗刘皇后,魏州成安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阅读答案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