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元史●尚野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人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人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人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 B.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 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 D.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 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 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 D.尚野文章典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 (2)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 14.在尚野试用荫补官时为什么有人批评他?结果怎样?请简要说明。(3 分) 参考答案 10. (3 分)B 11. (3分)A 12. (3分)B 13.(8分)(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狱讼”“留滞”“涉旬”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混居”“礼制”“寝”各 1分,句子大意1分) 14.(3分)原因:因为他给了许多人便利和优裕。结果:他认为现在刚刚开始推行这种选官方式,希望将来的人能学习诗书、懂得礼义。人们听了他的说法,都心悦诚服。(第一问给1分,第二问给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如果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