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名文 > 高中古诗文 >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阅读答案及翻译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1-07 11:56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轩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B.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C.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D. 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九鼎,相传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象征九州。
B. 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非华夏部落统称,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
C. “以鼎与楚”的“以”字,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意思相同。
D. 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多指的是男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您”字。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司马错和张仪对秦国的扩张与发展有不同的看法,张仪高瞻远瞩,提出了“伐韩”的策略,为秦国设计了走向强大的有效途径。
B. 在张仪看来,据有传国之宝,并按照地图户籍,借周天子的名义号令诸侯,天下人都会俯首听命的,这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根本。
C. 在司马错看来,对地盘狭小而百姓穷困的秦国而言,先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才更有可操作性,所以他选择了以攻蜀国来强秦的道路。
D. 秦惠王可谓是一位善于纳谏,兼听则明的君主,他果断采纳了司马错的建议,出兵攻蜀,蜀地划归秦国的版图后,秦国越发强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2)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
14. 司马错最终使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他的劝说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0.C 11.B 12.A
13.(1)可是大王却不去争,反而去和戎、狄等蛮夷之邦争夺,这就距离霸王之业实在太远了。
(2)事情并不像张仪所说的那样,据我所知,要想使国家富强,务必先扩张领土。
14. ①逻辑严密。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先扩张领土,要想兵强马壮,就要先使人民富足;要得到天下,要先广施仁政。
②巧用比喻。把秦国攻打蜀国,比喻成派狼群去驱逐羊群,形象写出了攻蜀国的轻而易举,打动秦惠王。
③巧用对比。严谨地推论出攻蜀和攻韩劫天子会引发的后续结果并形成鲜明对比,帮助秦惠王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
“二周之郊”是偏正结构,作“临”的宾语,不应分开,排除AB;“知”的宾语是“不救”,“九鼎宝器”作为后面句子的主语,应在“不救”后断句,排除D。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即北戎和西狄的合称”错误,应为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12.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张仪高瞻远瞩,提出了‘伐韩’的策略,为秦国设计了走向强大的有效途径”错误,依据原文应为司马错提出的伐蜀才让秦国走向强大,从原文中“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可知。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而”,可是,转折连词;“顾”,反而;“去”,距,距离;“王业”,霸王之业。
(2)“然”,这样,如此;“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富强;“广”,动词,扩张。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从自身的情况到对手的现状,最后假设得到蜀国后的好处等论述可见司马错论证逻辑严密;
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司马错把秦国攻打蜀国,比喻成派狼群去驱逐羊群,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让秦惠王接受了自己的主张。
由“取其地,足以广国也;……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司马错从正反面对比论证,把利弊之处充分的展示给秦惠王,帮助秦惠王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我愿听听你的意见。”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表示亲善,然后出兵三川,堵塞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二周的近郊,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九鼎和宝器。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能建立王业了。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戎狄为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帝王之业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建立王业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王业就会随之实现了。’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希望大王先从容易办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以戎狄为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群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是韩国、周国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不能阻止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结果,出兵进攻蜀国。十月夺取了那里的土地,然后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派遣陈庄去辅佐蜀侯。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文章标签:



相关阅读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渔《冬季行乐之法》“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
滕子京《岳阳楼诗集序》阅读答案
“秦纮,字世缨,单人”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康福,蔚州人,世为本州军校”阅读答案解析及翻
《明史·熊概传》阅读答案解析及翻译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