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王寀《浪花》“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9-11 21:40
浪花
(宋)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夕阳影里碎残红。

注释
王寀(cǎi)(1078~1118)字辅道,一字道辅,号南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父王韶官至资政、观文学士,枢密副使,王寀为其幼子。
⑴渔笛:渔人的笛声。
⑵无端:无心;无意。
⑶波心:水中央。
⑷残红:凋残的花;落花。

参考译文
秋天,一江蔚蓝的江水,连接着蔚蓝的天空;傍晚,江面上吹过了阵阵微风,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晚风中。碧波万里,那朵朵浪花,有谁能够采摘?夕阳把浪花染红,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跃,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赏析
《浪花》是宋代诗人王寀(cǎi)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宋洪迈《夷坚志》载,有个诗人叫曹道冲,在京城卖诗,凡有命题,挥笔立成。有人特意给他出难题,请他写首描写浪花的绝句,限用“红”字韵。曹道冲作不出,请来人去找学士王寀。结果王寀欣然捉笔,一挥而就,写下这首诗。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说一江秋水,万里晴空,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因为是秋水,“潦水尽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蓝的;因为是秋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天也是蔚蓝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连成一气,所以诗用了个“浸”字,仿佛水浸入寒空;同样,也是说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阳染红秋水也就顺理成章。次句为这静谧广阔的背景增添情趣,说渔舟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传扬。这样一写,为整个画面加入了声响,使人感受到浓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风”若不经意地带出时间,为下两句预设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阳、浪花来。
上两句,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到这时,浪花已经呼之欲出了。可是诗人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纵,再作一宕,用问句出现,故意提出“万里波心谁折得”。这一问,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写美丽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心时的心情;其次将虚事实写,增添了诗的层次。“万里”应上两句广阔的背景。“谁折得”,折什么?当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会使人想到要去折?这样就逼出了全诗的主句———“夕阳影里碎残红”。原来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不由得诗人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
诗写得十分形象,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但全诗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一般的咏物诗,在末句总要言在物外,将所咏的对象与诗人的思想或社会现象相联系,使诗的涵义有所扩大。这首诗只是停留在主体的吟咏上,但由于全诗充溢着抒情的语调,让人体会出咏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写之写”的作用。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阳,完成“红”字韵,是他的匠心独运,所以当时“读者无不嗟服”。后来有人咏柳絮以“夕阳西照桃花坞”与“柳絮飞来片片红”相呼应,也许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



相关阅读

陈与义《早行》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杨万里《南溪早春》阅读答案附赏析
张耒《怀金陵·曾作金陵兰漫游》阅读答案附赏析
徐积《李太白杂言》“饮时独对月明中,醉来还抱清
家铉翁《寄江南故人》“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范成大《田舍》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