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寓言》“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全诗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11-17 23:55
寓言

杜牧
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
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

①明朝:犹言清时,对本朝的敬称。
②杏花时节:春日。


    《寓言》是一首七绝。这两句是说,在着杏花盛开的时节,我身在江南,时值清时,而独我心有惆怅,不知为了何事?这里隐喻了诗人内心的隐痛,即诗人自认文武兼备,才能出众,却不能大展其才,深感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因而独自惆怅、忧伤。措词含蓄、隐晦,似觉意犹未尽,耐人琢磨。

【赏析】

本诗写于唐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诗人南游涔阳(今湖南省澧县)时,当时杜牧客寓澧州堂兄杜悰驸马府中,尚未中进士。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借春景之美而自伤怀抱。

首句描绘一派春和景明之色。春风送暖,春日悠长,杨柳都长出了星星点点的嫩绿色的芽苞。好一派阳光明媚、欣欣向荣的风景,本该是心旷神怡的呀!但是诗人此时的内心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次句触景生情,直抒胸臆,反向接续。诗人回头瞧瞧影子,再看看自己,却不觉惭愧起来!如此,身周的乐景与心内的悲情形成鲜明的反差,使诗情陡然曲折。“顾影”一词语出三国魏人吕安《与嵇茂齐书》:“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它包含有怀瑾握瑜,希冀施展报复之意。

绝句第三句常用设问辞格转换诗意。本诗亦然,第三句用设问,承上句“自惭”而来,写心事之烦忧。为什么在圣明的朝代,我却独自这般惆怅呢?这里设置了悬念,使读者心情为之一紧:究竟是为什么呀?从而被唤起与之作心灵对话的欲望。第四句点明原因。只因为红杏花灿然开放的时节,我却在江南踯躅呀!这一句由情而入景,虚实相生。它本身又包含了对比——此在与彼况、自我与他者的相形互照。原来,“杏花时节”还有一层科举文化的背景意义在内。唐代士子举进士之后,新进士通常要齐集于慈恩寺塔题名,并在曲江池畔的杏园欢宴庆祝。张礼《游城南记》中说:“杏园与恩慈寺南相值,唐新进士多游宴于此。”那些金榜题名的新科进士们此时正志得意满、觥筹交错于杏花园。可是诗人呢?他却羁旅江南,郁郁寡欢。结尾以景作结,将发生于两个不同空间下的场景巧妙地叠加到一起,以他人的欢乐与自己的惆怅形成对比,愈使诗情多了几分伤感。

大和二年春(828 年),26岁的杜牧在洛阳以第五名登进士第。其时,杜牧之所以能顺利登第,且获第五名,多因太学博士吴武陵的力荐。杜牧有如此机缘,恐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三年前他写的那篇名闻遐迩的《阿房宫赋》。据《唐摭言》载,当时国子监的数十位太学生读了他的文章后,交口誉之为“真王佐之才”。吴武陵又亲为主考官崔郾诵读此文,崔亦“大奇之”。可见,杜牧才华之卓著。这首诗是青年时期杜牧怀才未遇时苦闷情绪的宣泄。

全诗以景语起,以景语结,首尾圆合;二、三两句由景入情,承转自然,使全诗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旋律美。诗题为“寓言”,就是假托之言,托花木逢春来反衬自己才不见用、志不得逞之抑郁,由此可以说本诗是一曲尚未找到理想出路的迷惘青春心绪的低吟。




相关阅读

杜牧《鹤》阅读答案及全诗鉴赏
杜牧《遣怀》“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倖名”全
杜牧《题木兰庙》“几度思归还把酒 拂云堆上祝明妃
唐.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全诗翻译及视频解读
杜牧《秋浦途中》“萧萧山路穷秋雨 淅淅溪风一岸蒲
杜牧《登九峰楼寄张祜》“碧山终日思无尽 芳草何年

有帮助
(2)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