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理解 >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阅读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5-10 08:48
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马忠
①当下的某些文学批评,充斥的是大量“拉大旗、作虎皮”,糊弄人的文字。要么是深奥晦涩,要么是流于浅泛。尤其是一些学院式批评,往往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却忽略了文学批评所应具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②一个时代的文学批评,最大的功能是对一个时代文学价值的正面发现和阐释。而正面发现离不开审美感受,批评家应该从文本研究出发,发现、总结、升华出理论品质、理论内涵。这才是文学批评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体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究其薄弱、乏力的原因,不能不说与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有关联。
③一个批评家要写出有生命力的文学批评,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也不能缺少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审美批评是文学批评的基础,更注重文学的内部构成和形式,通过解剖和分析文学作品,用理性的语言向读者呈现作品之美。别林斯基曾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的评论时,它就已经不值得历史的批评了。”
④那么,强调批评中的审美感受力,会不会削弱思想分析的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强调审美感受力,是为了加强、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分析的威力。在文艺批评这门学科中,如果没有丰厚的审美感受力,思想分析往往成为公式概念的演绎;同样,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分析,审美感受也将显得软弱和肤浅,不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⑤如何重建中国当代文学的审美批评?首先要调动整个心理功能,去感受、体验、理解作品,去捕捉美的印象和把握美的特征,并进而做出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批评,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其次,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审美批评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并使之系统化。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对具体的文学文本的细读。负责任的批评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不乏真知灼见。
⑥所有的艺术活动,“情动”是关键,文章之“言”,文学之“嗟叹”皆因情而生。这一点当下的文学批评走失了。对此,批评家吴义勤提到了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批评家的代言人意识取代了个人意识。因此,文学批评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个体的审美体温,变成了冷冰冰的新闻发言人式的文字。没有个体的审美体验和真实感受,就没有了感染力,没有了可信度。”文学批评家要有很强的个人意识,必须保持文学研究的感受,要保持对文学作品的直感和历史眼光。
⑦一言以蔽之,批评也是一种创作,在这里面,它必须渗透着批评家对文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理解。批评家只有历练了自身的“审美力”,获得了感受情感、细读人物与作者内心的能力,才有足够的资格去对作品、作品中的世界及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言,才有可能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选自2019年1月30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些学院式批评多以学术规范为终极学术目的,这导致此类文章缺乏应有的思想、精神与灵魂。
B.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一度饱受诟病,表现得薄弱、乏力,主要是由审美批评的缺失和混乱造成的。
C.文学批评应以审美批评作为基础,审美感受力不强,文学批评思想分析的威力往往也会有所减弱。
D.从文本研究出发总结、升华出的理论品质和内涵,是重新整合、丰富发展新的审美批评体系的基础。
1.C(A项,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没有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不能不说”并没有主次之分。D项,无中生有,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没有依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当代文学批评现象入手,论证了“审美感受”对当代文学批评创造力和创新性的意义。
B.文章论证了文学批评审美感受力与思想分析的关系,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
C.文章提出了重建中国当代文学审美批评的具体方法,强调了个人意识对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D.文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批评家要历练审美力。
2.B(曲解文意,“并突出思想分析对审美感受力的意义”理解错误,应是突出“审美感受力”对“思想分析”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好的理论素养,敏锐的艺术与生活感觉是批评家写出有生命力的作品,实现其作品最大功能的基本条件。
B.文学批评中“情动”是关键,文字和情感皆因情而生,所以必须深入文本,有感而发,才能不乏真知灼见。
C.一部作品必须经受住美的判断和评价才可能值得历史的批评,才可能给批评家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D.批评家们要想获得文学批评技巧与文学理论上的进步与充实,就必须热爱文学,理解生活,历练“审美力”。
3.C(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才有可能引导读者去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美的情感、美的愉悦”可知,不是给“批评家”而是给“读者”“带来更大的美的情感和愉悦”。)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