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初中语文试题 >

2017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8-11 19:20
三、家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间野笋香。(10分) 
春野的馈赠
◆洪烛
①中国人食笋的历史久远。“其蔌维何,维笋及蒲。”早在《诗经》时代,竹笋就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食品。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也记有80多中竹笋品种。 
②有人说,竹笋不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种雅食。很符合文人雅士的心情与口味,松、竹、梅被称作岁寒三友,竹子自然成为清高的象征。 
③历来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  。”诗圣杜甫曾写过“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的诗句,道出他对竹笋风味的喜爱。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在江西品尝过,“猫头笋”,念念不忘珍品美味,写下了“色如玉版猫头笋,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有名诗句。清代画家郑板桥对家乡的竹笋也是念念不忘:“江南竹笋赶鲋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④有经验的厨师,连煲笋之汤都舍不得倒掉,每做别的菜,就要兑一点进去,相当于味精了:“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笋之调味,快达到魔法的境地了。连残汤剩汁都能画龙点睛,把一道新菜全‚盘活‛了。至于这种奇妙的笋汤(又叫笋油)的提炼办法,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详细记载:“笋十斤,蒸一日一夜,穿通其节,铺板上,如做豆腐法,上加一枚压而榨之,使汁水流出,加炒盐一两,便是笋油。其笋晒干,仍可作脯。”
 ⑤林洪的《山家清供》,给鲜笋起了个外号,叫“傍林鲜”:“夏初竹笋盛时,扫叶就竹边煨熟,其味甚鲜,名傍林鲜。”根据他的讲授,鲜笋最好现摘现吃,一分钟都别耽误,就在竹林边,用芳香的竹叶为燃料,当场煨烤;可见环境或氛围也能激活新笋那天然的鲜美。这绝对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了,不仅就餐环境是一片绿林,烹饪方法也是返璞归真的。不知竹林七贤之类古老的隐士,是否就地取材,使用这种“叫化鸡”式的吃法?想来只有超凡脱俗的人,譬如隐于山林者,才能体会到竹笋至真的味道。而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有一颗淡泊的心,才能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 
⑥春天的雨一下,就是春笋旺盛的生长期了。“好竹连山觉笋香”,春笋尝鲜的好时节就在眼前了。 
18.作为一种美食,你认为竹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用一个字高度概括。(2分)
答:
19.为什么说竹笋又是一种雅食?(2分) 
答:
20.请根据诗词对偶和押韵的特点在第③自然段的方框内填充一个恰当的字(2分)
答:
21.所谓的“真味”,就是于平淡中见神奇。正如隐者食笋一样,淡泊者都能在平素的衣食住行中,遭遇这种潜伏的神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举一例这样的生活现象。(2分) 
答:
22.积累链接:请默写出苏轼承天寺夜游时,于庭下所见美景。(2分)
答:
四、名胜楹联藏机趣,山水云月醉乾坤。(13分)  
山水云月一沙鸥
◆田宗伟
①在幽默机趣的对句中抒发性灵、体悟人生,是典型中国文人的特殊生命情调。这类楹联不同于一般名胜联语,或是寄兴托志,或是咏事抒怀,总要表达一种内在情绪。它往往只是借助对联这种形式,以山水云月为依托,含蓄曲折地表达某种意兴或感受,同时也展现出智力上的灵巧和聪慧,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②在昆明昙华寺院子里两殿门上各有一块匾,前匾是‚听鸟说甚‛,后匾是‚问花笑谁‛。两匾相对,正好组成一副绝妙的对联。寥寥八字,机趣洋溢,禅味深长。河北作家雪泥在欣赏此联时说:“仅于艺术而言,窃以为,(A)穿行于红尘,能够停下来,听鸟说甚,问花笑谁,为初窥艺术之门境;(B)处山水间,听鸟说甚,问花笑谁,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深得艺术之精髓,为第二境界;(C)在千山鸟飞,万花盛开的时候,能够把‘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改为诘问句,不执着于物象,飘摇而过,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③‚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此为杭州西湖孤山竹素园一联,为清人吴恒所题。寥寥十字,山水之清幽雅致与联家之精神意趣无不毕现。此联最有味者乃在‚读‛‚谈‛二字。 谈天,本为人事难及鸟也;读月,于人少有而况鱼乎?然虽近荒唐,细思则殊为有趣,似是作者在代鱼“读月”,代鸟“谈天”,又似水清月现鱼真可读之,山静无声鸟真可谈天。此乃奇趣,反常合道,妙不可言。 
④“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此联挂于扬州瘦西湖小金山月观亭内“月观”匾额之下,为清人郑燮所书。小金山乃瘦西湖中一小岛,岛上东端之‚月观亭‛系清初所建,坐西朝东,四面皆为格扇,推窗赏月,天上水中两月同收,实乃赏月佳处。“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新奇空灵,机趣洋溢。寥寥十字,两幅面:      。如此凝练概括又如此生动新奇,实非大手笔难出此语。 
⑤“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此联见于吴恭亨《对联话》,“小坐片时便成旦暮”,几近桃源人之“不知有汉”;“清谈半晌即是神仙”,仿佛人人皆可为神仙矣。吴恭亨言此联机趣洋溢,有化堆垛为烟云之妙,洵不诬也。 
⑥这类楹联非关情感,非关寓意,只关乎生命情调,于物我同化、神超理得中显示了中国文人生命中那种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山水云月一沙鸥——在这类对联中,作者是自由愉快的,从不带任何沾滞。  
23.幽默机趣类对联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 
答:
24.雪泥在欣赏对联时所提到的艺术“三境界”,与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到过的人生“三境界”,大有意趣相通之处,若以艺术观人生,请将雪泥的“三境界”与王国维的“三境界”对应填空。(只填序号)(3分)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③“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A)      (B)     (C)    
25.请找出第③自然段中的中心句(2分) 
答:
26.细读第④自然段,用散文化的语言,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描写成两幅画面。(2分) 
答:
27.文中的哪些一句话最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人自然纯净的精神世界?(2分)
答:
28.积累链接: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你默写出描写春夏之景的一组对偶句。(2分)
答:
五、慈悲为怀送惊喜,善良无价赢人生(10分)  
◆佚名
①导演沃尔特在选角的时候,挑选了很多艺校里的学生,但都不够满意。 
②一天,为此一筹莫展的沃尔特到城市西郊办事,在炎车站的站前广场上遇到了一个十多岁的擦鞋小男孩。小男孩问道:“先生,您需要擦鞋吗?”  沃尔特低头看了看自己脚上刚刚擦过不久的皮鞋,摇摇头拒绝了。就在沃尔特转身走出十几步之际,忽然见到那个小男孩红着脸追上来,眸子里现出祈求的光:“先生,我整整一天没吃东西了,您能借给我几个钱吗?我从明天开始努力擦鞋,保证一周后把钱还给您!”沃尔特看着面前这个衣衫褴褛、肚子干瘪的小男孩,不由的动了恻隐之心,就掏出几枚硬币递到小男孩手里。小男孩感激的道了一声“谢谢”后,一溜烟地小跑着离开了。沃尔特摇了摇头,因为这样的街头小骗子他已经司空见惯了。 
③半个月后,沃尔特已经将借钱给小男孩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不料,就在他又一次经过西郊火车站时,突然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离得老远就向他招手喊道:“先生,请等一等!”等到对方满头大汗的跑过来把几枚硬币交给他时,沃尔特才认出这是上次向他借钱的那个擦鞋小男孩。小男孩气喘吁吁的说:“先生,我在这里等您很久了,今天总算把钱还给您了!”沃尔特看着自己手里被汗水濡湿的硬币,心头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 
④沃尔特再次端详面前的小男孩,忽然发现他很符合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小男孩主人公的角色形象。沃尔特把几枚硬币塞到小男孩衣兜里:“这点零钱是我诚心诚意给你的,就不用还了。”沃尔特神秘地一笑,又说,“明天你到市中心的影业公司导演办公室来找我,我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⑤第二天一大早,门卫就告诉沃尔特,说外面来了一大群孩子。他诧异的出去一看,只见那个小男孩兴奋的跑过来,一脸天真地说:“先生,这些孩子都是同我一样没有父母的流浪孩子,他们也渴望有惊喜!” 
 ⑥沃尔特真没想到一个穷困流浪的孩子竟会有一颗如此善良的心!通过反复观察和筛选,沃尔特发现在这些孩子中,确实有几个比小男孩更机灵,更适合出演剧本中的小主人公,但他最后还是只把小男孩留了下来,并且在录用合同的免试原因一栏中只写了这样几个字:善良无须考核! 因为他觉得小男孩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把本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希望无私地分享给别人,这是怎样的一种善良啊!而电影中的孩子,正是这样一个善良、博大、无私的人。 
⑦这个小男孩叫文尼斯基。在沃尔特的执导下,文尼斯基在剧中成功扮演了主人公的角色,他主演的电影《中央车站》也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等诸多桂冠。 
⑧若干年后,已成为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董事长的文尼斯基写了一部自传——《我的演艺生涯》。在书的扉页上面,是沃尔特的亲笔题字:善良无须考核。下面则是他给予文尼斯基的评价: “是善良,曾经让他把机遇让给别的孩子;同样也是善良,让人生的机遇不曾错过他 !” 
29.请用文中的一句话给本文拟题。(2分) 
答:
30.第④自然段最后加横线的句子在情节设置上起到什么作用?(2分) 
答:
31.想象一下,说说文尼斯基还回来的硬币为什么是“濡湿的”?沃尔特的心头为什么又会“陡然荡漾起一股暖暖的热流”?(2分)  
答:
32.请用一句格言式的短句,说说文章最后加横线的句子提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答:
33.积累链接:请你默写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对亲人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2分) 
答:
【注】因命题需要,本试卷所选文段均有删改,特此说明。 
作文
(50分)
34.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 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轻易不移”的人生知己,请以《我以          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