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丹东市 2021-2022学年度(下)高一下期末教学质量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2-07-22 17:31
丹东市 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高一语文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①儒家伦理具有“情感理性”(“情理”)的特征。所谓情感理性,即以情感为出发点与价值标准的理性思维形式。自孔子开创儒学一脉,儒家伦理就以“仁”作为核心,并将 “仁”奠基于血缘亲情之上,以朴素的孝、悌为“仁”的起点,以“心安”为这一基本价
值的依据;又超越血缘情感,以“泛爱众”为终极目标,走向“爱人”,确立了儒家伦理的框架。基于人的情感而言“理”,成为儒家伦理的一种“基因”,影响深远。
②一般认为,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而展开。“礼”是系统化的伦
理规范与道德要求,贯穿于“丧、祭、射、御、冠、昏、朝、聘”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仁”,在一般的意义上是人内心的“爱人”之情。孔子认为,只有以“仁”为基础,才能
有“礼”的规范,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没有内心之
仁,伦理秩序就失去了依据。
③具体而言,“仁”或“仁爱”的第一步是血缘之爱,“爱”之情感是孔子言“仁”时
的原初含义。《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本,基也”,故杨伯峻先生将“本”解释为“基础”而不是“根本”,这一点非常重要。“孝”
是“善事父母者”,“弟”是“善兄弟也”。人在世间首先面对的伦理关系即是如何对待血缘 亲人,处理好这一伦理关系是一切道德行为的起点。以孝、悌为“仁”的基础,意味着这
是道德行为的开始;若言孝、悌是“仁”的根本,则意味着最高目标的完成。显然,孝、悌只能是道德实践的起点。孔子以血缘之爱为仁爱的起点,除《论语》外,《中庸》中也载
有孔子对仁的看法,即“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国语·晋语》亦曰“为仁者,爱亲之谓仁”。因此,孔子以爱亲为仁的基石是十分确定的。
④那么,为什么子对父必是孝,弟对兄必是悌?为什么血缘之情如此重要,有着不言
自明的价值?因为这是人自然而然的、本能的情感。对此,孔子虽然没有讲什么玄远、高深的道理,但质朴的理由,至今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之以子女的感
恩之心,这种与生俱来的本真之爱、天然之情没有理由,也不需要理由,唯有这样心才能
“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追问为什么“心安”如此重要,但这已是孔子给出的终极原因,是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后的价值认定。要全面把握“人”就要从情本体入手,而这恰
恰是儒家哲学、儒家伦理的根基。
⑤此外,孔子不只是看重血缘亲情,还尊重和肯定了人之常情、自然之情,这一点可
从他对待《诗经》的态度中体会出来。他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所谓“思无邪”是指情感的自然流露和抒发,率性而纯真。比如《论语·八佾》中孔子说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他看来,《关雎》咏唱的青年男女之间的绵绵之情、相思之意是发自内心的爱,快乐而不放荡,哀伤而不痛苦,这样的情感是美好的。而《诗经》直抒胸臆、表达心声的特点,也是孔子所看重的。
⑥孔子尊重人的情感,对儒家伦理来说意义深远。首先,孔子以血缘亲情为伦理的出
发点,是儒家伦理的第一块基石,以后的儒家伦理思想无论如何发展,皆不离这一根基;其次,孔子强调仁爱,肯定先天的情感,为后世儒家“以情论性”定下了基调——情感是
人性的内容,人性是情感的本质;再次,孔子看到了情感熏陶对于“成德”“成人”的重要意义。《论语·泰伯》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此言成德、成人之修养,
不但需要礼的约束,还需要情感的熏陶,即“诗”与“乐”的作用。乐对于人之情感的感染、陶冶也是成为人格完善的君子所必不可少的。
⑦对于孔子将儒家伦理奠基于“仁爱”,朱熹说:“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从本质
上说,“仁”是普遍意义的“爱”,心中固有的情。这种“仁爱”之义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仁是人心或人性的主要特征;仁作为不证自明的道德价值,是判断行为善
恶的标准;仁爱之道的践行,则有了“仁之道”“仁之方”以及“仁之成”等意义。可以说,
孔子使儒家伦理具有了“情理”特征。
(摘编自徐嘉《儒家伦理的情理逻辑》)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伦理将“仁”作为血缘亲情的基础,尊重和肯定合乎自然的情感,认为情感的
熏陶是达到“仁”的重要方式。
B.孔子的伦理思想围绕“礼”与“仁”的关系展开。“仁”一般指人内心的“爱人”
之情,具体而言,就是血缘之爱。
C.“孝”指孝敬父母,“弟”指友爱兄弟;儒家将孝、悌视为“仁”的根本,做到孝
悌,意味着最高道德目标的完成。
D.被孔子作为儒家伦理基础的“仁爱”,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为多层次的内涵,有的语
境中,它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仁”是“礼”基础,也是伦理秩序的依据;成德、成人之修养,需要礼
的约束,也需要情感熏陶。
B.父母的养育之情报以子女的感恩之心,出自人的本能,这样才让人心安,可见血缘
之情有着不言而明的价值。
C.孔子欣赏和看重《诗经》情感的自然流露、率性纯真,这一态度表明了他尊重和肯
定人之常情、自然之情。
D.人性即“仁”,其终极目标是“泛爱众”;仁爱之道得以践行,才有“仁之道”“仁之
方”“仁之成”等意义。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文中所阐释的儒家伦理中“仁”的一项是(3分)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B.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4.请简要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4分)
5.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等相关内容,理解文中第③
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题。
芦花荡
——白洋淀纪事之一
孙 犁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中的星星也像浸在水 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
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敌人监视着苇塘。他们在提防有人给苇塘里的人送来柴米,也提防里面的队伍会跑了出 去。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
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船舱里装满了柴米
油盐,有时还带来一两个从远方赶来的干部。
撑船的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船是一只尖尖的小船。【甲】老头子只穿一条蓝色
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广得很: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
而且不带一支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
一天夜里,老头子从东边很远的地方回来。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老头
子载了两个女孩子回来。她们是冀中区的,大的叫大菱,小的叫二菱,在炮火里滚了一个多月,都发着疟子,昨天跑到这里来找队伍,想在苇塘里休息休息,打打针。
鬼子小火轮上的探照灯突然照向她们,两个女孩子的脸照得雪白,紧接着就扫射过一梭机枪。
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大女孩子还是负了伤。他们已经离苇塘很近。老头子爬到船上去,他觉得两只老眼有些昏花。可是他到底用篙拨开外面一层芦苇,找到了那窄窄的入口。
那小船转弯抹角钻入了苇塘深处。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
又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
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他叫着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
十个人流血!”
两个孩子全没有答言,老头子觉得受了轻视。他说:“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
说。谁叫我丢人现眼,打牙跌嘴呢!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
小女孩子说:“你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打仗?”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我打他们不用枪,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来看吧!二菱,明天你跟我来看吧,有热闹哩!”
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的离
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里泅着。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
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乙】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 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
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
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
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
水却是镜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着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鼻子尖上扫过。
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
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
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
在迎风飘撒。
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945年 8月于延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水上游击队,白天在岸上跟老百姓一起从事生产劳动,夜晚就藏在苇塘里监
视鬼子的行动,伺机打击敌人。
B.老头子心地善良,他主动找到了两个患了疟疾的女战士,并送她们到芦花荡里寻找
游击队,体现了军民鱼水深情。
C.放在船头的莲蓬,其实是老头子引诱鬼子的“钓饵”。他戏弄并敲打鬼子,兑现了头
天晚上对两个女孩子的承诺。
D.老头子在打鬼子的时候,还不忘“向着苇塘望了一眼”,这个细节表现出他斗争经验
丰富,对鬼子警惕性非常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像一片苇叶”,运用比喻修辞,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船小巧、轻快的特点,也能
表现主人公撑船技术娴熟高超。
B.老英雄的登场被安排在一个充满诗情画意、浪漫温馨的环境中,这与后文鬼子扫射、
大菱受伤的紧张画面对比鲜明。
C.结尾处交代二菱观战,看似闲笔,其实有力衬托了老头子的英雄壮举;小说至此戛
然而止,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D.文章戏弄鬼子部分,只写引鬼子上钩,不写如何掌握其活动规律及钩子的相关情况,
写其然不写其所以然,引人回味。
8.请从人物形象特点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两个角度,分析文中两处画线句的差异。(6分)9.有论者以为,孙犁的小说在现实主义的基调中融入浪漫主义的笔调。试从环境描写、形
象刻画、叙事风格中任选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上述特征的。(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