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西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04-01 09:45
参考答案
1.B2.C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在功能上是一致的”表述不严谨。家规稳定的是家族秩序,而国法稳定的是国家秩序,在功能上能够互相支撑,而非“一致”。
C.“家规与国法都极其重视儒家伦理道德,都把维护儒家伦理秩序作为双方共同的使命“表述错误,原文是“单从历史上看,家规与国法存在着很多的共同性,因其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维护儒家伦理秩序成为其共同的使命”,此处略掉了”单从历史上看“这个前提。
D.“家规作为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偷换概念,由原文“宗族法规除了贯彻儒家伦理精神外,还凝聚了基层族群的‘基本共识’,这种共识是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它们成了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可知,支配基层族群社会生活的“活法”应是“凝聚了基层族群的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习惯性观念和规则”。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运用了对比论证”错,由“山西闻喜《河东裴氏家训》《河东裴氏家戒》中说:‘勤能补拙,俭以养廉。丰家裕国,莫此为先。’这就阐明了……”可知,采用的是举例论证法。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国法完善,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家规完善,社会就能得到治理”中的“就能”一词过于绝对,由原文“如果说国家治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国法完善的话,那么社会治理能力的提高则有赖于家规的完善了”可知,国法完善是国家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家规完善是社会得到治理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
4.A5.B
6.①自然方面:气候变化,如气温高、降水少、风力风速大等极易引起在林火灾,难以防控。②人为方面: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大因素,如烧火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等,这些入为因素多且复杂,难以防控。③装备方面: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灭火剂产品单一且配备不足,技术不太成熟。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B.“空气相对湿度引发森林大火”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相对湿度较低,容易导致大火发生”。
C.“风力大产生充足的氧气”错误,原文是“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供给充足”。
D“风速大以致空气强烈上升”错误,原文为“空气强烈上升,还可把火焰带到高处,形成树冠火,带给消防人员较大安全隐患”,没有提到“空气强烈上升”的原因是风速大,选项强加因果。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它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中”错误,原文为“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选项曲解文意。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容易蔓延成灾”“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风力风速是诱导森林火灾发生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火灾蔓延、火灾发展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大风不仅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促使植被干燥,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供给充足,导致火速加快,蔓延加剧”可分析概括出,自然方面:气候变化,如气温高、降水少、风力风速大等极易引起在林火灾,难以防控。
结合材料二的图表,火灾中,烧荒烧炭占31.23%,上坟烧纸占18.94%,野外吸烟占6.57%,小孩玩火占3.49%……据此可分析概括出,人为方面:人为原因是森林火灾发生的最大因素,如烧火烧炭、上坟烧纸、野外吸烟等,这些人为因素多且复杂,难以防控。
结合“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水添加剂主要指水凝胶灭火剂……在国内森林消防救援队伍中配备较广泛……部分救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应用效果也有待明确”可分析概括出,装备方面: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单一、功能有限;灭火剂产品单一且配备不足,技术不太成熟。
7.C
8.①友爱相助(关爱他人)。文珍帮“我“盛稀饭,为防受热着凉,把“我”从水亭子里拉醒;刘和珍中弹后,杨德群冒死去搀扶她。②敢于反抗(勇毅)。文珍逃婚,投奔革命党;刘和珍反抗杨荫榆校长,与杨德群向执政府请愿。③和蔼可亲。文珍拉“我”吃早餐,教“我”拆旧衣,显得和蔼可亲;刘和珍始终微笑,始终和蔼可亲。④思想先进。文珍否定文环变鬼的说法,探看与投奔革命者;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 9.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叙写文珍助“我”、逃婚、参加革命诸事。②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从“我“到篁姊家写起,写到夏天、中秋,直到“我”回到自己的家,脉络清晰。③以“文珍”为线索来串联情节,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诸事,文珍逃婚与参加革命,她引发了“我”的思念。④多用对话形式。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不少对话,使叙事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性质十分相似”不对,文珍的逃婚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祥林嫂抗婚体现的是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文珍帮“我“盛稀饭,如文中写道“她自去大锅里盛碗稀饭,从桌心碟子里挟出一把油炸花生,拣了一角有红心的盐鸡蛋放在我面前”,为防受热着凉,如“睁开眼正是文珍过来把我拉起来”,是文珍把“我”从水亭子里拉醒;而刘和珍中弹后,杨德群冒死去搀扶她,如文中写道“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可见两人都是友爱相助、关爱他人的女子。
其次,文珍逃婚,投奔革命党,如“篁姊来我们家说文珍在中秋节后快要出嫁以前逃跑了,始终没有寻着”;刘和珍反抗杨荫榆校长,与杨德群向执政府请愿,如文中写道“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可见两人都敢于反抗(勇毅)。
再次,文珍拉“我”吃早餐,教“我”拆旧衣,如文中写道“笑了一笑走去几步,又回头来,到我耳朵边轻轻地说”“我不会时她就叫我帮助她拉着布,她一个人剪,一边还同我讲故事”,显得和蔼可亲;刘和珍始终微笑,始终和蔼可亲,如文中写道“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可见两人都和蔼可亲。
最后,文珍否定文环变鬼的说法,探看与投奔革命者,如文中写道“小孩子还信鬼么?我告诉你,文环的死都是芳少爷不好”“阿元说那边住的一个人家是革命党,我们都问革命党是什么样子。要爬在假山上面往那边看。文珍第一个上去”;刘和珍毅然预订《莽原》全年,如文中写道“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见两人都思想先进。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首先,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展开叙事,如“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去了”“感激的我跟着她走。到了正厅后面,她把东西放在一旁,携着我的手到了中间桌边”“回到家后我时常盼望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叙写文珍助“我”、逃婚、参加革命诸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其次,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小说从“我“到篁姊家写起,如文中写道“如“大约七岁,篁姊同家里商量接我到她处住半年,我便被送过去了””,又写道“夏天,薄暮里大家都出来到池边乘凉看荷花”“中秋前几天阿元过来,报告我说家里要把文珍嫁出去”“回到家后我时常盼望着文珍的信,但是她没有给我信”,脉络清晰,故事情节完整。
再次,本文以“文珍”为线索来串联情节,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诸事,文珍作为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助“我”、逃婚、参加革命,这一系列的事件引发了“我”对她的思念。
最后,文章多用对话形式。小说写了文珍与“我”的不少对话,如“‘怎么不去吃稀饭?’难为情地,我低下头。‘好吧,我带你去。尽怕生不行的呀!’”“‘文环的鬼真来么?’我问文珍。‘这事你得问芳少爷去。’”使叙事更集中,人物形象更鲜明。
10.D11.C 12.C
13.(1)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2)推荐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犯王令”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C;“释犯法者”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治”,得到治理/治理。句意: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归附/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B.“固”,坚决/本来。句意:我要坚决辞去令尹的官职/本来是一代雄杰啊,但今天又在哪里呢?二者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C.“谢”,向……谢罪/劝告、告诫。句意: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多多劝告以后的人们。二者含义不同,本项错误。
D.“相与”,一起,互相援助。句意:于是一起作歌道/(东方六国)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来对抗秦国)。二者含义相同,本项正确。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两人也因此冰释前嫌”错,根据原文“吾不以私事害公事,子其去矣,顾吾射子也!”可知,咎犯并没有放下个人仇怨,只是不会因私事而损害公事。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长于中国”,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中国长”;“中国”,中原地区;“令行于绝域”,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令于绝域行”;“绝域”,偏远的地方;“霸”,称霸。
(2)“怨”,仇恨;“以”,因为;“顾”,难道。
参考译文:
《尚书》上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才会宽广博大。”处理公事不以权谋私,掌管国家法令不偏袒亲人,奉行公事举荐人才不回避仇人。真正的君子能守护好国家从而让百姓安居,使物资丰足从而让百姓生活有保障,这才是大公啊。
楚共王出宫打猎把弓弄丢了,侍从请求把弓找回来,共王说:“算了,楚人丢了弓,由楚人捡到,为什么一定要去找回呢?”孔子听了说:“可惜啊,他的胸怀还不够大,也可以说:‘一个人丢了弓,由另一个人捡到,为什么一定是楚国人呢!’”孔子所说的正是大公。
楚国的令尹虞丘子对楚庄王说:“我担任令尹十年啦,国家没有进一步治理好,争讼之事没有止息,我却久居高位,妨碍众贤士晋升之路,未能治理好政务空食俸禄。所以我私下里选择国内才智出众之士,有一个乡下士绅名叫孙叔敖,他秉性没有贪欲,您如果选拔他并且授予他处理政事的权力,那么就可以使国家得到治理并且使士民归附。”楚庄王说:“您辅佐我,我才能够在中原诸侯中居尊位,使政令推行到偏远的地方,最终称霸诸侯,如果没有您将会怎样?”虞丘子说:“长久固守官位的是贪;不推荐贤能的人是欺君;不让官位给他人的是不廉洁;以上三件事都不能避免的是不忠。我要坚决辞去令尹的官职。”楚庄王听从了虞丘子的请求,任命孙叔敖为令尹。不多久,虞丘子家里有人犯法,孙叔敖逮捕并杀了他。虞丘子心里高兴,入宫晋见楚庄王,说:“我说孙叔敖可使他掌管国政,果然是这样。奉行国法而不袒护亲友,可谓公平。”楚庄王说:“这是夫子给予的恩惠啊!”
晋文公问咎犯说:“谁可以派去担任西河守(官职名)?”咎犯回答说:“虞子羔可以。”晋文公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咎犯回答说:“您问的是谁可以胜任西河守,而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虞子羔拜见咎犯向他谢罪说:“感谢您原谅了我的过错,把我推荐给晋侯,使我能够当上西河守。”咎犯说:“推荐你是因为公事,仇恨你是因为私事,我不因为私事而损害公事,你赶紧走吧,难道要我用箭射你吗!”
楚国令尹子文家族中有个触犯法律的人,廷理把他抓了起来,听说是令尹家族的人就放了。子文找来廷理责备说:“凡是设立廷理,就是要管理触犯王令国法的人。现在你违背法律而把犯人放掉,这是作为法官却不公正,心中怀有私念。现在我的族人犯了法已十分清楚,而你因为我的缘故而放了他,这说明我的不公正的想法,已在国事里清楚显现出来了。我掌握一个国家的大权却让别人听到我有私心,是让我活着没有道义,不如死了。”廷理害怕了,于是处罚了他的族人。国家的老百姓听说了之后,说:“令尹像这样公正,我们这些人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于是一起作歌道:“子文族人,违反法令,廷理放人,子文不听,忧生民愤,方正公平。”
14.D
15.①尾联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②不畏“岁寒”的“涧底孤松”既是自况,也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自己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③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要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中间两联追忆当年景象”说法错误,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描述,写的是当今世态,不是追忆。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思想情感的能力。
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绘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尾联中作者表面上是赞美孤松不畏严寒的精神,实际上“涧底松”是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的意思是: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经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孤”字,写出了松树的孤标独傲;“二千尺”写出了松树的高大伟岸。即使冬寒严酷,狂雪残压,他仍然傲然屹立,葱绿一片。诗人以此来自比,象征着身处卑位却傲然孤高的品格,表达了他作为金朝遗老隐居不仕的坚贞节操。
“涧底孤松”喻指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尾联的诗意由怀念友人,而升华成为对友人的勉励,诗人以岁寒而不凋的“涧底孤松”表达与友人共勉的情怀,劝勉张纬文坚守节操,要像松竹一样,挺立在岁寒之际,学习“孤松”品格,在逆境中保持高风亮节。
16.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摧”“钩”“磷”“庾”“溯”“跻”。
17.救死扶伤 悬壶济世 添砖加瓦 18.①该句是引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国医疗界能有今天的辉煌,就是源于那些优秀的医生们具有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医疗界引入了“源头活水”,增添了活力;
②句子简洁凝练,增添了语段的文学性和诗意性,更富感染力。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116位优秀代表人物”均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杰出人物,所以他们的事迹应和抢救生命、治病救人相关,据此可用成语“救死扶伤”,解释为: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泛指医务人员的职责。
第二空,结合该句中的“大医精诚”“优良杏林传统”可知,该成语也应是古代用来颂扬医生救人于病痛的,所以可用成语“悬壶济世”,解释为:古代颂誉医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
第三空,根据后文“为乘风破浪的红船保驾护航”可知,此句的意思是为百年来逐楚复兴的伟业尽一点力量,做一些贡献, 所以可用成语“添砖加瓦”,解释为:比喻做一些工作,尽一点力量。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上看:该句是引用诗句,此诗句的意思是: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后常常用此诗句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是将那些优秀医生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比作医疗界的“源头活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们为中国医疗界今天的辉煌成就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形式上看:以诗句的形式表达,使语言更加简洁凝练,使语句更具文学色彩,更有诗情画意,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增强感染力。
19.①除中原地区外②原因是多方面的③以激烈竞争开始
20.①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②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21.“边缘效应”在研究群落景观的能量流和物质流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中华文明是多源的”可知,此处要填的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再结合后文“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可知,此句指的是中原文明,为了和后文“……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衔接连贯,此句应填“除中原地区外”;
第二空,分析后文“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可知,这是“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的原因,所以此空的意思是原因有很多,据此可写“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三空,此句应和“以和谐共生结束”结构上相照应,故其结构为“以……开始”,再结合后文“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可知,该空应填写为“以激烈竞争开始”。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边缘效应”的最初定义在第二段: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时,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
根据第一段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中一枝独秀的原因“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中的先进因素”可概括出,中华文明在多个地区发展水平不一,其中中原文明因处于几大文明的中心地区,与其他文明交流频繁,吸收了其他文明中的先进因素,生产力水平较高。
根据第二段介绍的“边缘效应”的特点“边缘效应带群落结构复杂,某些物种特别活跃……从而使得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可概括出,一开始中原文明与其他地区文明有激烈的竞争,但经过互相交流借鉴,不断融合,共同形成了中华文明。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语病有三:
(1)“对……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中“对……中”搭配不当,应把“对”改为“在”;
(2)成分残缺,在“群落景观”前加“研究”;
(3)“发挥着重要影响”搭配不当,应把“影响”改为“作用”。
22.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用三句诗分别引出“享”的三种含义,即独享、分享、共享,并提醒考生,这是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选取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也是面对世事时体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取向。
结合诗句看,“独享”对应的是“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这是在与外界疏离的处境中,选择的一种遗世独立、自修其心、自得其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心态的淡泊宁静、灵魂的圆满具足、精神的自主独立、人格的清高坚守。“分享”对应的是“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是在与人相处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人心无隔阂、情意相投、相互关心、共同分享美好事物的生活方式,展现了一种与人为善、乐于分享、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共享”对应的是“宸游不为三元夜,乐事还同万众心”。这是在治国为政、服务社会的情境中,选择的一种与民同乐的生活方式,表现了一种以民为本、贵民安邦、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在生活中,随着境遇的变化,我们可能相应地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让自己安身、与他人互动、跟社会相协和。
写作时,可以重点强调三者中的一个,最好还是能把三者相结合,辩证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立论为:人生中要能独享、分享、共享兼备。然后辨析其间的关系:独享修心,让自己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这是能实现真正的分享、共享的前提;分享养德,让自己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这是把自我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桥梁,避免孤芳自赏,引向乐人之乐;共享开阔情怀,胸怀众生,兼济天下,这是独享修心的目的之所在。
立意:
1.独享养心修身,共享兼济天下。
2.退则独享守初心,进则共享济苍生。
3.与人分享携手行,共享盛世华夏兴。
4.莫孤芳自赏,要与春并茂。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