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02 11:21
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像叙事可以说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由古至今从未间断,只是随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变换着自身形态与表达方式。在这一漫长的流变长河中,受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不断改变等因素影响,图像呈现出了多元的叙事文化特征。图像叙事深度参与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的影响。总体来说图像叙事从原始时期面向大众的自发活动,到后期面向少数的统治阶层或宗教的叙事,再到现代社会面向大众的视觉狂欢,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传统的图像叙事主要靠手工制作,其主要面对的也是当时的宗教或者统治阶级等少数人群,直到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印刷术作为早期的机械复制技术,对图像叙事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直接改变了传统手工绘制的生产方式,也出现了如版画等新的图像叙事形式,增加了图像叙事的传播广度及速度。因此需要提出的是在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雕版印刷对于图像叙事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早期常用于经文与插图及店招宣传等,后期发展成为版画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摄影术的发明为契机,动态影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动态图像的出现,弥补了静态图像叙事中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也使得传统静态图像的空间叙事有了动态的线性时间特征,这些改变也使图像叙事超越文字叙事成为当下叙事的主流。图像叙事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在帮助人们交流、传情达意的同时,也在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

如今,互联网和终端技术的发展,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多元化渠道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更加开放而广阔的交流平台。日常生活中看电影看电视,出门逛街看到的各种广告图像、指示符号等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一时代被称为图像叙事的狂欢时代也不为过。

(摘编自马全福《图像叙事的发展流变与设计策略》)

材料二:

在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宏大叙事的模式是最为常见的选择。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带有某种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论,“在叙事主体上,叙述者具有权威的,精英的身份和话语,一般被定位于某种观念或信仰‘代言人’的社会角色,并把自己关于世界、历史,人生的理念渗透在文本之中。在题材主题上,往往是反映包括政治、经济、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阶级革命、启蒙解放、社会责任、集体主义、国家命运、历史进程等人类和社会重大问题”(马德生:《后现代语境下文学宏大叙事的误读与反思》)。而个人化叙事则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注重从微观的角度和个人体验来看待历史事件,叙述宏大历火。在个人化叙事中因不同的创作者有着不同的语言手法、风格取向和创作观念,故而会在图像及形象的选择和对建构上形成差异化的状况。

与新中国“十七年”的同类创作相比,新时期之后的宏大叙事模式已经更加注意历史图像的“现实感”和精神性,力求祛除人为制造的崇高感,使图像叙事更贴近于当代人的情感和审美。何红舟和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2009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在图像叙事上,何红舟和黄发祥选择一大代表登上“红船”的那一刻,将毛泽东、董必武安置在画面偏中心的位置,且通过毛泽东回头眺望的身姿突出他的重要性。在这幅画中,暗示与象征是显而易见的:压顶的乌云与前方的曙光,坚毅的面孔和沉着的举止,即将启航的“红船”等等,它们不再只是一个视觉形象,而更贴近于精神形象。“启航”这一画面也不再是一个视觉图像,而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

在个人化叙事中,宏大的革命历史被细化为一个个历史的“切口”,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不仅可以从容注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视角和叙事特点,还能在画面结构和风格形态造成丰富多元的格局。如果说,在新时期之前的数十年红色美术创作中,个人化叙事还仅仅是一个个案的话(典型的如靳尚谊1961年创作的《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上》),那么在当代美术创作中,这样的图像叙事方式已经极为普遍了。

21世纪之后,随着多元化文化语境的形成和新媒体的崛起,当代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联越来越紧密,影视和网络影像的兴盛,改变了传统的观看方式和表现手段,对传统美术创作造成巨大的挑战。在此背景下,美术创作在图像叙事上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从图像资源上看,很多新的内容出现,如亚丁湾护航、航母远航、反恐救援、军事训练等等;其次从叙事手法上看,影像艺术、装置艺术都已经越来越常见;最后在图式上,新的观察视角打破了传统的固态构图,图式越来越多变。因此,对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来说,对现成图像的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动而有趣的关系,这是创作者对于历史图像的认识以及认识背后所隐含的历史观、艺术观的混合物,“他们以辩证的方式相互影射、相互生成”。

在新媒体技术影响愈加明显的背景之下,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不得不需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以适应多元化语境下图像叙事手段的不断发展。然而,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从来就不依靠图像的复制与再现,而是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红色美术创作领域,令人担忧的是一成不变的表现方法和面貌,而不是红色美术创作本身。

(摘编自陈明《当代红色美术创作的图像叙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像叙事可以说是与人类相伴而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从未间断。它深度参与了人类发展的全过程,对当时人们的生活起了重要的影响。

B.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雕版印刷对于图像叙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使图像叙事逐渐超越了文字叙事的影响范围,开始大量的传播逐渐扩散到大众人群。

C.动态图像的出现,弥补了静态图像叙事中时间不足的缺点,图像叙事开始全面进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交流、传情达意,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

D.宏大叙事侧重于对历史事件的总体观察,而个人化叙事则侧重于创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前者带有某种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论,后者在图像及形象的选择和建构上呈现差异化的状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互联网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图像叙事提供了多元化渠道和开放而广阔的交流平台,因此这一时代被称为图像叙事的狂欢时代。

B.动态影像登上历史舞台后,传统静态图像的空间叙事有了动态的线性时间特征,使图像叙事超越文字叙事成为当下叙事的主流。

C、文中列举何红舟和黄发祥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启航”画面不再是一个视觉图像,而更像是一个精神象征。

D.新媒体时代的红色美术创作,要面对图式、语言乃至观念的更新,还要注重图像利用与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将图像与精神形象紧密关联在一起。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宏大叙事”这一叙事模式特征的一项是(3分)

A.班固的《两都赋》通过对神兽和神奇的自然景观的夸张神话般的描写,展示汉代的兴盛。

B.鲁迅的《伤逝》通过对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理想破灭的描写,表达了对未完全觉醒的资产阶级新青年的批判。

C.孙犁的《荷花淀》用日常生活讲述革命故事,展现了女性的温情、柔美,展示了孙犁发现美的眼睛。

D.曹禺的《雷雨》写封建大家庭看似风光奢华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和变态的压抑,道破了封建大家庭的生存悲剧。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点。(4分)

5.材料最后指出:“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红色美术创作领域,令人担忧的是一成不变的表现方法和面貌,而不是红色美术创作本身。”请结合材料具体谈一谈,当下的红色美术创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懒狗

石舒清

红羊乡有个村子叫舒家川,舒家川有个叫虎虎的人。虎虎家有一条狗,在村里是有些名气的,它的名气由它的懒而来。一般懒人有,懒狗不多见,虎虎家的这条狗,可算是懒断筋了,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有时候趴在火日头下,晒得要冒烟了,晒得狗蝇子要爬满它的眼睛了,比如树荫墙影就在眼前不远处,它宁晒着,也不活动到阴凉里去。天气热,渴得它吐出舌头来忽闪忽闪的,然而你要是把水盆搁在远处,它是不会来喝水的。因为它有这个毛病,就有人专门试它究竟懒到了什么程度,就把水盆一点点挪近它,看离多近它才会喝水。真是不可思议,水盆离得那么近,只要它探一下头就可以喝到水,但它就是不探这个头,好像往前一探它的脑袋就会掉下来,好像它的身子不是它的身子,而只是它的一个拖累。它的眼神也是淡漠的,好像没有什么可以促使它和诱惑它。都说,它是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当然它也是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它从来不走近食盆,食盆可以和它保持一个恒定的距离,要把食盆拿到它跟前,搁到它的嘴下面,说,吃,它才不大情愿地吃起来,好像它的吃不是为了自己,而完全是在照顾着谁的情绪和面子。养这样一条狗做什么,说不清,也就养着了。它在门上那么一卧,总还是个狗吧,狗能起到的一些作用它也是能起到的。因为多吃少动,它还是较胖大的。村里人笑话说,虎虎家养的那不是狗,那是养了个老爷,狗里头能被称作老爷的,也就虎虎家里这条了吧。一般喂狗吃喝都是虎虎的事,虎虎一边喂它一边说,到头懒死你信不信,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

说话就到了那天黄昏,月亮早早地出现在半空,但是没有光亮,像灯还没有通电似的。虎虎端着狗的食盆找不到狗,咦!这懒狗到哪里去了?院里不见。出了街门,见外面蓝乌乌的有些古怪和沉闷,好像要突然间打雷下雨那样。更为可怪的是懒狗挣脱了锁链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随着懒狗的叫,那种若飘若浮的蓝雾一样的东西似乎在不停地浓郁着收紧着,好像天空绷紧了,好像天空突然要变脸了。虎虎没来由地一阵心悸。吃来,他向懒狗喊着。懒狗看到他,忽然就像终于找到了他那样,跑过来把头抵到他的脚上,嗅来嗅去,而且呜呜哝哝,若有所告。虎虎觉得气闷,好像有什么东西沉沉地要压下来,使他觉得呼吸有些不够用。他不想喂狗了,他想返回屋里去,但是懒狗却咬住他的裤脚不放。又咬住他的鞋,把他的脚都咬痛了,他刚准备踢懒狗一脚时,就像突然来了一阵飓风,把他卷起来扔到了地上,接着就是满耳朵的撞击声和破裂声。在黄风土雾中,大地像巨浪中的船那样颠簸摇晃起来了。地动了。虎虎趴住不动,一手伸出去拉着一条狗腿,什么也看不到。

大震过后,家里就剩了虎虎和懒狗。懒狗第一次主动地把一盆食吃了,它看起来就像是从黄土里钻出来的。

村子几乎被摇平了,眼前的世界完全不认识,看起来就像一个人的五官全部长错了位置。

人变麻木了,人凭着这难得的麻木渡过难关。没有伤心也不觉得害怕,一切感觉好像都隔膜着,距离人远远的。冷,往骨头里头冷。冷得这个人好像不是自己,不是自己又是谁呢?总还会一点点冷到自己身上来。虎虎搭狗窝那样搭了个简易的草棚,暂时住在里面,和他的狗挤睡在一起。竟然弯月还出来,像大出血的瘦女人把脸贴着怪诞的天幕。天空像个旧门帘似的,好像一阵风就可以吹个无影无踪。虎虎觉得狗身子在热着自己。

晚上不知什么时候,好像有什么动静,虎虎恍惚间觉得自己身边空了,好像懒狗出去了,在远处山呼海啸一般撕咬,也可能是个梦吧。虎虎觉得如果白天不再到来,日头不再出来,都是有可能的。啥事情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天还是亮了,日头出来,像刚刚剥出的一枚蛋黄。日头好像不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那样,又一次兴冲冲地出现在这世上。懒狗躺在离草棚三十米开外的地方,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没有血再流出来。流过血的毛板结在一起,使人看起来有些扎眼。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那两个人拍打着虎虎的脸,摇晃着他的身子,说活着就好,活着就好,多大的难啊,若不是你的狗护你,你早被狼吃掉了。

夜里不知谁张罗着,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把几根旧椽子劈成柴火,点燃了,大家烤着。月儿在火光的上面一浮一飘一浮一飘,就像谁提了个灯笼在荒山里走。

震后第三天,虎虎好像有些明白了过来,而且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精神了一些。

(摘编自《地动》,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虎虎家的懒狗在村里出名并受到村人痛恨,是因为出奇的懒,懒到宁愿渴死也不动一动的,宁愿饿死也不大愿意动的。

B.虽然虎虎对懒狗不够好,并骂它“到头懒死你信不信”,但懒狗不计前嫌,关键时刻还是勇敢地用自己的生命救下了虎虎。

C.地震之前,懒狗“挣脱了锁链在门前跑来跑去,汪汪叫着,就像咬着只有它才能看见的东西”,可见它感受到了险情。

D.地震后,“来了两个人看了看又走了”,“把幸存的人招呼到一起”“大家在一起吃了一顿饭”,突出了团结才能战胜灾难的主题。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懒狗”的“懒”,如“趴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是把它的筋抽去了那样”。

B.“看狗那不大愉快的面孔,它未必相信这话”,通过狗的神态描写,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懒狗“似乎能听懂主人的话。

C、小说直接描写了“懒狗”与狼撕咬搏斗的场景,通过其“眼睛还睁着,一身血,脖子被咬断了”的死后情况,表现了它的神勇。

D.小说以虎虎作为叙述视角,作者采用第三人称,平静从容、张弛有度地描写,让读者印象深刻。

8.小说有多处环境描写,请分别指出文中三个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

9.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地动》,是一部关于海原大地震的力作。其实质是小小说的组合,以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用非虚构的方式书写世道人心。《懒狗》构思取材巧妙独特,请简要分析。(6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