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23-10-06 14:47
河北省邢台市五岳联盟/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扩张和延展的力量。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的张力。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意义与价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每一个句子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性呈现。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成更大的张力,成为“力”的组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篇气韵。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奥秘。《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鲲鹏展翅,似巅峰对决。《红楼梦》用诗化语言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花树带刺。
人物的张力大小,取决于人物被刻画得是否丰满,其性格是否鲜明,他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否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小说中的各色人等都要在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下各居其位,各得其所,由此生成与人物自身相符的内在张力。这种张力让人物群像共同作用于小说的整体,服务于小说的全部。《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平凡的世界》中的折射着时代光影,承载着人物雄浑的生命情感和时代精神,从而成为小说文本的顶梁柱和主心骨,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图景和文学形象代言人。
小说是用来讲故事的,故事是人物与人物之间交集和纠葛的必然结果,由若干情节和细节按照叙事伦理精密组合而成。每一个情节都在为下一个情节提供叙事动力,有序地推动故事的发展和走向。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且听下回分解”虽然不再直白地呈现,但依然存在于现代小说中。小说的张力就是推动故事的发动机。人们习惯把故事情节连起来说,这是在强调它的完整性。平时所说的故事感人,有时并非故事全部,而是故事中的某个精彩情节。
情节是人物在活动轨迹中最能储备能量和爆发能量的着力点。“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时的愤怒与绝望,诱发读者发出“恩断义绝,情为何物”的追问;“桃园三结义”用三个好汉、一壶浊酒奠定了小说的恢宏基调,成了后面好戏连台的逻辑起点……这些令人拍案叫绝的情节,都蕴含着丰沛的艺术张力,延展性强,既有横向开掘的宽度,又有纵向探寻的深度,它们像珠宝一样镶嵌在小说的故事当中,闪耀着匠心独运的艺术灵光。而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都是在这些情节中获取的。
小说的张力,是语言、人物和情节三方参与的结果。三者绝不可分割开来,各行其道,必须水乳交融地联合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小说的终极使命承担责任和义务。
(摘编自李春平《小说的张力》)
材料二:
李婧:昆德拉说,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要将小说变成一个存在的博学观照,必须掌握省略的技巧。你对这段话怎么看?
留待:我很早在阅读中就发现,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也就是昆德拉所说的部分地不完整。甚至可以说,遗憾和不完整是伟大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愈是好作品愈能调动我们的参与度。
我前几年在一个创作里说过:小说的张力来自省略。正如一个雕塑大师完成一件作品,着手之前,已经清楚地知道雕出来的是什么,接下来要做的,只是剔除多余的部分。所有艺术品,都来自对多余物的有效剔除。
省略或“留白”,就是“剔除”,可以使作品更具张力。这也正是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作家的作品是“器”,有用的部分恰恰是“无”,也就是读者所感受到的文字背后的东西。
省略或“留白”的技巧,不光是作家的认知,更是一种能力。
(摘编自李婧留待《“留白”是一种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张力可以扩张和延展,但无论是小说的研究者还是读者,对于这种“力量”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
B.小说语言讲求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小说家创作的过程就是追求语言创新,从而体现语言具有张力的过程。
C.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离不开小说张力提供的动力,但所谓“故事感人”,只局限于故事中的的某个精彩情节。,
D.留待在阅读中得出的“伟大作品都存在遗憾”的观点和昆德拉的“所有伟大的作品都部分地不完整”的观点是一致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张力大小、强弱和小说优劣有关,小说张力的存在与否则和人们是否对其进行阅读有关。
B.离开了叙事伦理和性格逻辑的统领,小说中的各色人等就不会生成与其自身相吻合的内在张力。
C.语言、人物、情节融为一体,共同作用,才能使小说更有张力;若各行其道,则无法保证小说质量。
D.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作品更能调动读者的参与度,这印证了这些作品包含了遗憾和不完整。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从小说构成要素的角度谈张力,材料二则从创作技巧的角度谈张力。
B.材料二中留待引用自己创作中的话谈留白与小说张力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C.材料一第三段分别从意义、价值和整体美感的角度论述了小说语言的张力。
D.材料二中留待最后指出,会省略或“留白”是一种以作家认知为基础的能力。
4.留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向读者解释清楚省略或“留白”?请根据文本简析。
5.读书小组在高三复习完教材小说专题后,要针对小说的张力写一篇文学评论。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语言·人物·情节·张力;乙组提出一对关键词:留白·张力。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以部编版高中教材中的小说为例(可以是某一篇,也可以是某几篇),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评论思路。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天气变了,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地正下得紧,将道路、房顶、树木、门前的台阶、车篷、马背等统统盖住了。英国人有一辆轻便的马车,聂赫留朵夫就让英国人的马车夫把车赶到监狱去。他一个人坐上自己的那辆四轮马车,感觉心情沉重,好像自己正要去履行一种不愉快的责任。就这样,他坐着柔软的马车,跟在英国人的马车后面,在雪地上艰难地向监狱驶去。
监狱的房屋、门前的岗哨和路灯,尽管被雪盖上了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尽管门口的台阶、房顶、墙壁等也都蒙着一层洁净的白色外衣,再加上监狱正面一排排亮着灯的窗子,但所有这些反而使聂赫留朵夫觉得这里比今天上午所看见的更加阴森恐怖了。
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借着门灯,瞧了瞧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跟他们走进院子,又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按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关了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嘴里翻译着,脑子里并没想他们话里的意思。他为即将同卡秋莎①见面而紧张。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就听见越来越近的脚步声,门开了,像以往历次探监那样,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包着头巾的卡秋莎。他一见卡秋莎,顿时心情沉重。
“我要生活,我要家庭、孩子,我要过人的日子。”当卡秋莎没有抬眼快步进房间时,聂赫留朵夫头脑里掠过这样的念头。
他迎着她走了几步。他看到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同上次她责备他时一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痉挛地卷着衣服的边。她对他望了望,又垂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知道了,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等公文一到,您想去哪就可以去哪。让我们来商量一下……”
她立即打断他的话:“我没什么可考虑的!我跟西蒙松走。”
她显然很激动,却抬起眼睛瞧着聂赫留朵夫,这两句话说得又快又清晰,像事先准备好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②,倘若他要跟我一块儿生活。”她发觉说溜了嘴,连忙打住,接着纠正自己的话说,“倘若他要我待在他身边,我还能再有更好的指望吗?这是我的福气。我别无他图呢……”
“也许她真的爱上了西蒙松,根本不需要我为她做什么牺牲;也许她仍旧爱我,拒绝我是为了我好,不惜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命运同西蒙松结合在一起。二者必居其一。”聂赫留朵夫想,不禁感到害臊。他脸红了。
“要是您爱他……”他说。
“没什么爱不爱的!那一套我并不在意。不过,西蒙松这人确实和别人不同。”
“是啊,那当然。”聂赫留朵夫又说,“他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好像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得体的话,或者生怕她来不及把要说的话都说出来。
“嗯,德米特里·伊凡内奇,要是我所做的不符合您的心意,就原谅我吧。”她用那习惯歪着头看人的目光神秘地瞧着他的眼睛。
“嗯,看来只能这样办了。您将有自己的生活。”
她说的正好是他刚才所想的,但现在他已不这样想,他的思想和感情已完全变了。他不仅感到害臊,而且感到惋惜,痛惜他从此失去了她。
“我真没想到会这样。”他说。
“您没必要再待在这儿受罪了!您受得已经够多了。”她说,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过得挺好。如果可能,我仍愿意为您出力呢。”
“我们,”她说“我们”两个字时对聂赫留朵夫瞅了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足够多了。要不是您……”她想说些什么,可是声音发抖了。
“您不用谢我,不用。”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多好的女人啊!”他说。
“我好?”她含着眼泪说,凄苦地微笑。
“您好了吗?”这时英国人问。
“马上就好。”聂赫留朵夫回答,接着他问了克雷里卓夫的情况。她镇定下来,平静地把她所知道的情况告诉他:克雷里卓夫在路上身体很虚弱,一到这里就被送进医院。谢基尼娜很不放心,想到医院去照顾他,可是没有获得准许。
“现在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聂赫留朵夫,就这样说道。
“我不想和您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请您原谅。”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他们的目光相遇了,从她古怪的、斜睨的目光中,从她说“请您原谅”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语时凄凉的笑容中。聂赫留朵夫明白,在他刚才对她的决定的原因所做的两种推测中,第二种是对的:她爱他,却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起离开,就会使他得到自由。现在她办到了她想要办的事,这使她感到高兴,但一想到要和他分别了,心里不免又难过起来。
(有删改)
【注】①卡秋莎,即玛丝洛娃。②德米特里·伊凡内奇,即聂赫留朵失。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典狱长见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是上层社会人物,便把他们带到办公室,非常热情地为他们服务。
B.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除了告诉她减刑的消息,还打算表达想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愿望。
C.聂赫留朵夫想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是出于赎罪心理,心里却希望她和西蒙松在一起,心口不一。
D.玛丝洛娃深爱聂赫留朵夫,但认为和他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可见玛丝洛娃心地善良。
7.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寒冷的氛围,烘托了聂赫留朵夫沉重的心情。
B.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玛丝洛娃的形象,展示了人物极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C.小说多用对话的形式来叙述故事,让读者跟随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行代入式的体验并与角色产生共鸣。
D.小说侧面展现了西蒙松的优秀,所以玛丝洛娃选择和西蒙松在一起,这让聂赫留朵夫感到痛苦。
8.文中画横线的反问句有哪些潜台词?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及选择性必修上册节选内容进行分析。
9.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