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考题 >

李颀《古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4-12-16 18:37
古意
【唐】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注释】
    ①古意:诗题为“古意”,表明这是一首拟古诗。②长征:将士远途出征。③蝟毛磔:蝟:“猬”的异体字,即刺猬,哺乳动物,身上长满硬刺。磔(zhé ):张开。④辽东:指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战国、秦、汉至南北朝设辽东郡。又为军镇名,明初设置,辖境相当于今辽宁省大部分。惯:惯常,一向。能:擅长。⑤羌笛:羌族民间吹奏乐器。出塞:乐府《横吹曲辞•汉横吹曲》旧题。唐人乐府有《前出塞》、《后出塞》、《塞上曲》、《塞下曲》等,都是从《出塞》这一曲调演变而来。

    【文学知识】
    李颀(690~753):东川(今四川省)人。擅长七古,笔力奔放。

    【参考译文】
    好男儿远征边塞,他从小生长在幽燕。马蹄下敢与伙伴比输赢,从来不把七尺之躯看重。战场上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胡须猬毛似地又短、又硬、又多,直向外怒张着。辽阔原野昏黄的云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可是未曾立功怎能回归。有个辽东少妇妙龄十五,一向善弹琵琶又善歌舞。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曲调,吹得三军将士泪如雨下。

    【阅读训练】
    1.第二句交代了“男儿”出生“幽燕”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描写“男儿”气概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
    3.第七句写景:“黄云陇底白云飞”是为了:(1)_________;(2)____________。
    4.后四句写“辽东少妇”用“羌笛”吹奏“出塞”曲,是为了________。
    5.李颀的《古从军行》中有两句诗“_______________”非常有名。

    【参考答案】
    1.因“幽燕”一带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这样写为下文描写他刚勇犷悍张本。
    2.“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
    3.给“男儿”配一个相应的背景     为表现“男儿”思乡作铺垫
    4.表现“男儿”的思乡之情
    5.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二:
1,结合诗的五言部分,赏析本诗刻画的“男儿”形象。(5分)
2,简析诗的七言部分是怎样表现男儿的思乡之情的?(6分)
参考答案
1、本诗刻画了一个从军塞上猛勇粗犷的男儿形象。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他胡须又多又硬,勇猛刚烈,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战场上视死如归,奋勇杀敌,令敌人畏惧。(意对即可)
2、诗的七言部分,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将男儿的思乡之情含蓄而精炼的表露出来。先通过写景暗示男儿的思乡之情,在看到边塞的黄云后不免回望内地的白云,引起思乡之感;随后写辽东小妇吹出哀怨、悲凉的笛声勾起全军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自然烘托出男儿的思乡之情。(意对即可)




赏析:
此诗题为“古意”,标明是一首拟古诗。开始六句,把一个在边疆从军的男儿描写得神形毕肖,栩栩如生,活跃在读者眼前。第一句“男儿”两字先给读者一个大丈夫的印象。第二句“少小幽燕客”,交代从事长征的男儿是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幽燕一带人,为下面描写他的刚勇犷悍张本。这两句总领以下四句。他在马蹄之下与伙伴们打赌比输赢,从来就不把七尺之躯看得那么重,所以一上战场就奋勇杀敌,杀得敌人不敢向前。“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杀人莫敢前”,这三句把男儿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一个男儿,谁都想见识见识吧!可是诗不可能如画那样,通体写出,只能抓特征。于是抓住胡鬚来描绘。然而三绺五绺长须,不但年龄不符合,而且风度也太飘逸了,因此诗人塑造了短鬚的形象。“鬚如蝟毛磔”五字,写出鬚又短、又多、又硬的特征,那才显出他勇猛刚烈的气概和杀敌时鬚蝟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而有力地突出了这一从军塞上的男儿的形象。这里为了与诗情协调,诗人采用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接下去,诗人又用“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替诗的主人公布置了一幅背景。闭目一想,一个虬髯男儿,胯下是高头战马,手中是雪亮单刀,背后是辽阔的原野,昏黄的云天,这气象是何等的雄伟莽苍。但这一句的妙处,还不仅如此。塞上多风沙,沙卷入云,所以云色是发黄的,而内地的云则是纯白的。这一句中黄云白云表面似乎在写景,实则两两对照,寓情于景,写得极为精细。开首六句写这男儿纯是粗线条、硬作风,可是这远征边塞的男儿,难道竟无一些思乡之念吗?且看男儿在向前看一看那陇上黄云之后,也还不免回首一望故乡。故乡何在?但见一片白云,于是不能不引起思乡之感。这一层意思,诗人以最精炼最含蓄的手法,表达在文字的空隙中,于无文字处见功夫。但如果接下去,写思乡念切,急于求归,那又不象是这样一个男儿的身份了,所以在这欲吐不吐、欲转不转之际,用“未得报恩不得归”七个字一笔拉转,说明这一男儿虽未免偶而思乡,但因为还没有报答国恩,所以也就坚决不想回去。这两个“得”字,都发自男儿内心,连用在一句之中,更显出他斩钉截铁的决心,同时又有意无意地与上句的连用两个“云”字相互映带。前六句节奏短促,写这两句时,景中含有情韵,所以诗人在这里改用了七言句,又换了平声韵中调门低、尾声飘的五微韵。但由于第八句中意旨还是坚决的,所以插用两个入声的“得”字,使悠扬之中,还有凛烈的劲道。
  一般想法,再写下去,该是根据“未得报恩不得归”而加以发挥了。然而,出乎意外,突然出现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妇”,面貌身段不必写,人们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得出。随着“辽东小妇”的出场,又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前十句,有人物,有布景,有色彩,而没有声音:“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于是乎全诗就有声有色。“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就不用明点了。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功力极深,常人不易做到。此外这四句采用了上声的七麌韵,“五”、“舞”、“雨”三个字,收音都是向下咽的,因而收到了情韵并茂的艺术效果。
  全诗十二句,奔腾顿挫而又飘扬含茹。首起六句,一气贯注,到鬚如蝟毛磔“一句顿住,”黄云陇底白云飞“一句忽然飘宕开去,”未得报恩不得归“一句,又是一个顿挫。以下掷笔凌空,忽现辽东小妇,一连两句似与上文全无干涉,”今为羌笛出塞声“一句用”今“字点醒,”羌笛“、”出塞“又与上文的”幽燕“、”辽东“呼应。最后用”使我三军泪如雨“一句总结,把首句的少年男儿包涵在内,挽住上面的突接,全首血脉豁然贯通。寥寥短章之中,能有这样尺幅千里之势,这在李颀以前的七言古诗中是没有的。





文章标签: 出塞   羌笛  



相关阅读

韩愈《宿龙宫滩》《郴口又赠其一》阅读答案
崔涂《江雨望花》阅读答案
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形象及相关题型解答方法步骤及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阅读答案及赏
《梅花引·荆溪阻雪》阅读答案
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阅读答案及赏析

有帮助
(7)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