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古诗三百首 > 宋诗鉴赏 >

蔡襄《梦中作》“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10-08 18:17
梦中作
北宋 蔡襄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
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

注释
⑴嵩阳居士:嵩阳,指今河南嵩山、少室山、颖水一带。居士,意即处士,古称有才德而不仕的人。始见《礼记·玉藻》:“居士锦带。”郑玄注:“居士道艺处士也。”又佛家称家居学道者为居士。(见《维摩诘经》:“维摩诘家居学道,号称维摩居士。”)这里的嵩阳居士,指元丹丘一类的高士。
⑵青眼:眼睛正视时,眼球居中,故青眼表示对人喜爱或尊重。《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参考译文
天边那团团乌云,饱含着浓浓的雨意,楼前一轮红日,把青山照得多么明丽。古时嵩山的隐者,如今却在哪里?看重我和他心志相契,万里以外向我传达情谊。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秋。当时,蔡襄自北苑茶园(今建瓯凤凰山)监制贡茶后,返回福州寓所。梦游洛中,见嵩阳居士留诗在屋壁上,还记得两句,于是写下此诗。

赏析
《梦中作》是北宋诗人蔡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有人认为有政治托意,却因写作时地不明,难以指实。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奇丽景象,一方面是乌云含雨,一方面是红日映山,不知是阴是晴,一派梦语。后两句借怀念嵩山古时的神仙、隐者,表明如今世上追名逐利人多,超然尘外的人少,独有自己与古人遥隔千载、万里而心相知契。
这首诗题为“梦中作”,诗人凭借梦中稍纵即逝的霎时间的清灵的感觉,结合平时的心志,自然倾吐而出,如奔泉之出山,清风之振叶。故诗境特奇,非寻常笔墨所能企及。
前半“天际乌云”两句,表面上写雨后新晴景象,实质是针对时事而发,语意双关,自然合拍,寄意深长。楼头的红日,虽然已经照亮山峰,光明满眼;但天边乌云仍重,依然含有雨意,阴晦风雨,仍然可以随时到来。作者身当北宋中期,北方的契丹(此时已称辽国),西边的夏国,虽然在宋真宗、宋仁宗两朝,先后与辽、夏达成和议,并由宋朝岁给两国大量金银和丝缯,暂得相安,但危机仍存,隐忧犹在。赂敌求和,等于饮鸩止渴,不仅削弱了宋朝的实力,更糟的是壮大了对方,形成不战自困的局势。这西边、北边两个强敌,对宋朝随时都有严重的威胁。正如天际乌云一样,一旦翻滚起来,可能乌天黑日、风雨交加,暂时的晴朗,固然也是可喜的迹象,但晴意未稳,并不足恃。过于乐观,势必铸成大错。
后半“嵩阳居士今何在?青眼看人万里情”两句,是作者表明自己心志的活语。在诗里,这两句所表现的是跳跃的感情,作者是文士,是著名的书法家,对于时局,虽则具有敏感和远见,但是他感叹并未能补救时艰,空有拯时济世之心而无力实现,因而不无遁世高隐之情。作者想到嵩阳那里,因为那是高人逸士所居。古代的高士许由,传说曾隐居过嵩山、颍水之间;唐代的隐逸之士,更多栖身于嵩山、少室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集中,就有《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送于十八落第还嵩山》、《送杨山人归嵩山》等多篇,表明向往嵩山、少室山之意,尤其是《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那一篇,更能表达李白的心境。元丹丘是位高士,李白曾称他为“丹丘生”。这篇诗的序文说:“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宕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诗中说:“故人契嵩颖,高义炳丹雘,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端好,不羡世朝乐。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嵩山逸人,即指嵩阳居士。蔡襄诗中的后两句,正是运用了李白的诗意。元丹丘是以青眼看待李白的,所以“岩信频及,许为主人”。作者想到宋代当时,像元丹丘那样的高人绝少,而取媚邀宠的人,则到处存在,所以又有欲往无由之叹。诗句说:“篙阳居士今何在?”深致惋惜之情。诗人认为,倘若嵩阳居士仍然存在,他们必然以青眼看人,虽然相隔万里,也是令作者向往的。
全诗从感念时艰出发,借景抒怀,表达了作者忧世有心而救时无术;既慕隐居而又难能如愿的矛盾心情。诗人作为一个文人、一个书生,此诗情调是十分切合身份的。诗的语言明丽新警,婉而多风。陈衍认为这首诗有“神助”,是指诗的境界高远,是梦中偶有会心之作。



相关阅读

黄大受《早作》“星光欲灭晓光连,霞晕红浮一角天
苏舜钦《哭曼卿》“呜呼死生遂相隔,使我双泪风中
刘安上《万田道中》“水阔疑无路,云深仅有山”全
司马光《和邵尧夫安乐窝中职事吟》“细雨寒风宜独
“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的意思及全诗
贺铸《病后登快哉亭》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