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宋词赏析 >

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全词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3-12-29 22:20
《捣练子令·深院静》
【年代】五代
【作者】李煜

捣练子令
深院静,小庭空,
断续寒砧断续风。
无奈夜长人不寐,
数声和月到帘栊。

【注释】
⑴砧(zhēn):捣衣石。
⑵寒砧: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
⑶栊:窗户。
寒砧:砧,捣衣石。妇人在捣衣时睹物伤情,思念自己的丈夫,徒增离情别恨。又因秋风起,天气寒,更感孤寂难堪,“砧”上搭了一个“寒”字,更平添了悠悠离恨。
帘栊:挂着帘子的格子窗。 ③捣练子:词牌名。

【意译】
秋风送来了断续的寒砧声,在小庭深院中,听得格外真切。夜深了,月光和砧声穿进帘栊,更使人联想到征人在外,勾起了绵绵的离恨和相思。因而长夜不寐,愁思百结。

简析:
    这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词。院静庭空,风寒袭人,砧声不断,月照帘栊,每件事都能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愁得人夜不成眠。通首二十七字,人物本身活动只有“无奈夜长人不寐”七字,院静、庭空、寒风阵阵、断续砧声、月到帘栊的景物,一齐向“不寐人”袭来,足以引动情思,并将这情思的深度和强度突出显现出来。境界鲜明如画,意象深蕴含蓄,艺术构思深刻,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极其绝妙。

赏析:
“捣练子”既是词牌,又是这首小词的题目。练是一种白丝熟绢,须用木杵在砧石上捶击而成;令指小令,是短歌的意思。作者在这首仅有二十七个字的小令中,着力表现秋夜捣练声给一个因孤独苦闷而彻夜难眠者带来的内心感受,含而不露地传达了一种难言的心理隐秘与情绪气氛。
境界的鲜明如画与意象的深蕴含蓄是这首词在意境创造上的主要特征。作者采取了类似电影推摄的手法,运用远、近景跳切镜头,从全景到近景,逐渐推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前面两个三字句,“院”与“庭”的遣词实际上并非同义反复,那是两个远、近景跳切镜头的巧妙组合。“深院”是世家豪族的深宅大院,所谓“侯门一入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是也。这是着眼于全景。“小庭”则是这整体中的一个单元,即千重万落中的一个独立小院,一个小天井。镜头从全景推近,把读者不知不觉地引入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可感的环境之中。以上还只是画面的形,属于表层特征,还未抓住其中的“神”,即画面所蕴内在的深层特征。两幅画面分别用两个极平凡的字“静”和“空”来点化,应细加体味。借大宅院之“静”,当不仅仅是客观外在的安静、清静,在词语的深层结构中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绪。那是静得让人恐惧,静得让人透不过气,是在心理压抑下而产生的一种深在的静谧感。小庭“空”,更明显不是客观意义的空空荡荡。这样的贵族之家,仆人丫鬟总不会太少,花木池台、金井玉栏大约也是有的,作者偏偏用个“空”字,一笔抹去,就只能说是他的主观感觉在作怪,一切都视而不见了。原来,处在巨大建筑群落中的一个小天井,本身就带有一种压抑感和冷落感,一个寂寥空虚,百无聊赖的人处身于这种氛围,那当然会加倍感到难以忍受的孤独、郁闷和焦虑。
“断续寒砧断续风”,更渲染了这种沉寂、静谧,那木杵捶击石砧的咚咚声被阵阵悲凉的秋风荡来,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寒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寒秋中的砧声。“断续”一词的重复,是有意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作者避巧就拙,崇尚素朴的语言风格,而且逼真地传达出捣练声在秋风中飘忽不定的神韵。更为重要的,这种似往而还,若断若联,飘荡空灵的听觉效果,又与抒情主人公内在情绪的延展变化节奏完全合拍。接着作者进一步把镜头推近,画面上映出抒情主人公的特写:夜深了,秋月如水,随同寒砧声从门窗一起泻入,搅扰得他心神不宁,辗转反侧,无法入睡。“无奈”二字,使读者似乎看见了他那紧皱的眉头和无限焦虑而又无可如何的眼神。这才是词境的核心,画幅的焦点,以上的镜头画面都是这个焦点的烘托和铺垫。几声寒砧就会把主人公折磨得彻夜失眠,是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情感符号,包含着特定的情感信息。在古代诗歌中,捣衣或捣练声常常用来表现征人妇对远戍边关的丈夫之思怨。如,南朝刘宋文学家谢惠连有一首著名的《捣衣诗》,保存在《文选》里,写的就是这种征妇怨;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诗》,主题是“谁怜征戎客,今夜在交河”;初唐诗人沈佺期的《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一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九月寒砧催木叶,十月征戍忆辽阳”;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自是任人皆知了。由此可见,寒砧声作为一种情感的形式或象征,逐渐抽象化、符号化,已经凝固到文学传统之中。既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就有引发特定心理情绪的心理导向功能,当然就不仅仅限于征妇怨,也可以是一般夫妇、情人的思忆之情,甚或是实际并无具体对象而纯属某种心理感觉的类似情绪。而这首小词却具有这样的特点:境界单纯,明晰,确定,而意象却扑朔迷离,模糊朦胧。那么,这里是指情人,征夫,故旧,或是故国。作者或许当时确有具体所指,或许本来就是一种莫名的心理情绪和感受,所谓“此情可行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也。有些作品,越是意象朦胧,留给读者参与想象、创造的余地就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高。这首小词可以说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朦胧诗。对于这一点,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已有所发现,他曾说李后主“兼饶烟水迷离之致”(《渌水亭杂识》)。纳兰氏十分准确地指出了李煜词直抒胸臆之外的另一种含蓄风格。

赏析二:
说到唐末五代词作者,李煜是个回避不了必须提及的人物,甚至可以说,唐末五代时期,李煜的词作成就最高。李煜,史称南唐后主,其生活经历和词作风格分两大阶段。他生活的前期,养尊处优,锦衣玉食。在位十五年,贪图享乐,以求苟安。词作反映宫廷生活,风格柔靡。被俘沦为阶下囚后,深感亡国之痛,词作多诉凄苦之情。他是个糟糕的国主,却是个难得的词人,正应了“国家不幸诗家幸,吟到沧桑语便奇。”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的后期生活。选景平常朴实,小庭深院、风月帘栊、捣衣声,生活气息浓郁,也是古诗词中常见之景物。行文自然流畅,浑然天成。然仔细品味,作者遣词造句匠心独运,传情达意细密幽深,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此词的第一个特点是由实悟虚。前三句实写抒情主人公所处的幽静寂寥的环境。院深,离群索居;院静,罕无人迹。庭小而空,生活简陋、单调。“静”、“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再现了主人公空虚落寞无聊的生活。寒砧断续,照应院深,印证寂静,与断续风契合。夜深风寒,随风送来的捣衣声时断时续。愁人怨夜长,四五两句,抒情主人公由幕后站到前台。长夜漫漫,愁难成眠,伴月随风送来的几声捣衣声,透过帘栊,声声入耳。值此孤寂无聊之际,除了细数寒砧,又能如何?这是主人公阶下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实”。但要真正揣摩主人公的真实情感,还得靠“悟”。院深庭小,主人公睹物思情,肯定会忆起曾经的“雕栏玉砌”、“凤阁龙楼”、“红锦地衣”的帝王生活。深院静,听不见昔日箫鼓琴瑟的繁华。小庭空,当年的离宫别院早已易主,“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不再。实写眼前景,暗含今昔生活的对比。捣衣声再百姓化不过了,却又是古诗词中相思的象征。这断续的寒砧,不免又勾起主人公对锦衣玉食生活的思念。明月千里寄相思,月是那时月,帘栊已非昨日珠帘,这砧声月色徒惹作者兴“往事知多少”之叹!赏此词,如不能悟到实景背后的无穷“虚”景,就根本不能体味主人公内心深深的愁怨。
这首词的第二个特点是意在言外。从字面看,本词巧妙刻画了主人公阶下囚的真实生活,传达出一种寂寞无聊的情怀,还有一丝淡淡的惆怅。但是,联系主人公的人生遭际,比照同期作者词作中的情感表达,作者所要抒发的绝不是浅薄的风花雪月的寂寞无聊,而是更深切的亡国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浸透了作者的后期生活,没有也不可能片刻或离。愁怨是李煜后期词作的不变主题。这首词作者举重若轻,把深沉的愁怨表达得极其从容平淡。作者把故国“玉楼瑶殿”、“歌舞管弦”的享乐生活作为背景,只写眼前的孤苦凄凉。“无奈”一词,使主人公对往昔生活的迷恋偶露冰山一角。睹物思往昔,故国不堪回首,怎不令主人公肝肠寸断、伤心欲绝?这深沉的亡国之恨又岂是轻描淡写的寂寞无聊所能掩盖和替代的?
治国的昏庸,掩盖不了李煜词作的光芒。



相关阅读

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持正《明月逐人来》“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
李煜《蝶恋花》“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陈亚《生查子·药名闺情》“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李彭老《生查子》“深院落梅钿,寒峭收灯后”全词
赵令畤《蝶恋花·卷絮风头寒欲尽》阅读答案及翻译赏

有帮助
(3)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