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全诗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6-08-25 14:40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
苏轼
春山磔磔鸣春禽,此间不可无我吟。
路长漫漫傍江浦,此间不可无君语。
金鱼池边不见君,追君直过定山村。
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
风岩水穴旧闻名,只隔山溪夜不行。
溪桥晓溜浮梅萼,知君系马岩花落。
出城三日尚逶迟,妻孥怪骂归何时。
世上小儿夸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

注释
⑴富阳新城:富阳今属浙江,新城系富阳一镇,北宋时为杭州府所属县。李节推:指杭州节度推官李佖。节推,节度推官的简称。风水洞: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一“临安府”载:“风水洞,去钱塘旧治五十里,在杨村慈岩院,洞极大,流水不竭,洞顶又有一洞,清风微出,故名。”
⑵磔(zhé)磔:象声词,此指鸟鸣声。
⑶漫漫:悠远貌。傍江浦:由杭州往富阳,沿富春江而行,故云。
⑷金鱼池:在钱塘江畔开化寺后,山涧水底有金鲫鱼,故云。《宋诗纪事》卷二十一引苏轼云:“旧读苏子美《六和塔》诗云:‘松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初不喻此语。后倅钱塘,乃知寺后池中有此鱼,金色也。”金鱼,一作“金鲫”。
⑸定山村:在钱塘县西南四十七里处。
⑹清且婉:形容李佖少年风采。清,谓眉清目秀;婉,美好貌。
⑺溜:小股水流,此指溪水。梅萼:这里指梅花花瓣。
⑻出城:一作“出行”。逶(wēi)迟:纡回逗留貌。江淹《别赋》:“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逶迟,一作“逶迤”。
⑼妻孥(nú):妻子儿女。何时:一作“何迟”。

参考译文
春山里充满小鸟欢鸣的声音,这中间不能没有我的歌曲。沿着江滨的道路悠远漫长,这中间不能没有你和我共语。金鲫池边找不见你的踪影,急忙追赶直奔过定山村边。急忙追赶直奔过定山村边。路人都说你走得还不远:曾见骑马的少年眉清目秀风度翩翩。我老早就听说风水洞景致十分著名,可惜隔一道山溪里夜里不能再向前,早晨溪桥下水流中飘浮着梅花,我想你曾在这儿系马摇落了岩花片片。你出城已经三天还在逗留等待,妻儿责骂你几时才得归来!世上小人争相为名利奔走,如今哪还有人像你这样将我厚爱!

创作背景
熙宁六年(1073年)正月,苏轼奉命出巡州内所属县,李佖先行三日并在风水洞等候苏拭。此诗即为答谢李佖而作。

赏析
《往富阳新城李节推先行三日留风水洞见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四句一换意,先写诗人漫游春山不可无诗,也不可无李佖相伴;再写自己一路追踪对方的情景,并从他人的视角,绘出李佖“清且婉”的少年风采;第三段写自己为山溪所阻,不得夜行,只得留宿的无奈,以及在溪桥见水中梅萼,因而想象是对方系马,使得岩花飘落的生动景象。末段赞扬李佖不顾妻儿怪骂,不但先行三日相待,又陪伴同游逶迟不去的深情厚意,并将世俗为名利奔竞的小人与之对比,更显出李佖珍重友情的可贵品格。全诗流畅自然,感情层层推进,于平易中见波澜。
开头四句双头并起,兼写诗人自己和李泌。磔磔,鸟鸣声。春山已经很美,而又有春禽磔磔,不可无诗,这是写他自己。但路途遥远,需要有人与他说话,这就写到李佖。漫漫,长远貌。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由杭州往富阳,沿富春江而行,故说“傍江浦”。
“金鲫”四句,写诗人追赶李佖。“追君直过定山村”,“直过”二字说明追得急迫,走得很快。“路人皆言君未远”的“皆”字说明苏轼一路都在打听李佖的踪迹。骑马少年指李泌。清且婉,是借路人之言赞美李佖,从《诗经》“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化来。以上四句紧扣“不可无君语”,写出了追赶李佖的急切之情。
“风岩”四句写李佖在等自己。“只隔山溪”的“只”字呼应“君未远”,木来可很快追上;但为山溪所“隔”,夜不能行,只有来朝才能见面。这样写,既是纪实,行文亦为之一顿。苏轼早晨从溪桥下的小股流水漂浮着的梅萼,推测是李佖系马于风水岩的梅树上摇落下来的。这一想象之词,显得十分亲切。
“出城”四句是感谢李佖“相待”之词,虽出以戏语,却有严肃的内容。逶迟与凝滞对举,意义相近。在另一版本中,“尚逶迟”的“迟”作“迤”,“归何时”的“时”作“迟”。王文诰认为当以“尚逶迟”、“归何时”为是:“‘归何时’,乃未归之词也。诗虽代为设想,佖既未归,自应作‘归何时’。今既定‘时’字韵,则上句之‘尚逶迤’,应仍作‘尚逶迟’。”(《苏诗编注集成》卷九)王文诰之说大体可信。最后两句又以世上小儿的疾于奔走反衬李佖“相待”之不易,这样既颂扬了李佖,又讥刺了“世上小儿”。这里的“世上小儿”,实际上是指那些投机于朝廷新法的“新进勇锐之士”,因此,这首诗后来成了苏轼“诽谤新政”的罪名之一。《乌台诗案》载苏轼的供词说:“熙宁六年正月二十七日游风水洞,有本州推官李佖知轼到来,在彼等候。轼到乃题诗于壁,其卒章不合云‘世上小儿夸疾走’,以讥世之小人多务急进也。”
这是一首七古,四句一换意,先总写诗人需要李佖同行,然后再分写他追赶李佖和李佖等候他,最后以妻子和儿女的责怪、世人的疾走相映衬,充分抒发了对李佖“相待”的感谢之情。纪昀盛赞此诗的起笔,但却不满此诗的结尾,批评它“一结索然”,因为这样的结尾不符合纪昀崇尚温柔敦厚、含蓄不露的评诗标准。其实这首诗的结尾颇能代表苏轼的性格和苏轼诗的特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随手拈来,皆有奇趣。这篇七古两句一换韵,句句押韵,急促跳荡,正好反映了苏轼巡视途中的轻松愉快心情。



相关阅读

苏轼《归朝欢·和苏坚伯固》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纵笔三首》“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
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宋词赏析
苏轼《临江仙》“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全词翻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翻译赏析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