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宋词精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江神子·恨别》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4-14 19:05
江神子·恨别
苏轼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摧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②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③,清泗与淮通④。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注】
①苏轼于熙宁十年四月调知徐州,五月到任,历时近两年,元丰二年三月由徐州调往湖州。这首词是他在离徐后赴湖州途中所写。
②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清泗与淮通:泗水为淮水支流,在徐州与淮水汇流。
东风:代指春天。
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楚江:即泗水。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既相逢,却匆匆”中的“既”“却”关联词使用巧妙,写出了词人与徐州友人相逢既晚,相处尤短,却不得不匆匆离去的无奈之情。
B.“携手”句使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词人与别筵上的歌妓分享的情景;“残红”使用借代手法,既渲染了气氛又点明了离别的时间。
C.“背归鸿,去吴中”,写词人想象离开徐州奔赴湖州途中的情景,词人因把徐州当成了自己的故乡,所以内心自叹不如归鸿。
D.该词结尾三句想象丰富,造语精警,在篇章布局、表现手法、思想内容等方面与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极为相似。
E.该词使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作者将离别之恨融入即事即地,并将这恨别之情化作千点相思泪,托“清泗”将其寄往徐州,含蓄蕴藉,深沉哀怨。
2.晚清词人况周颐曾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苏轼的这首词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请结合全词内容概括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D(答D给3分,答C给2分)
2.情真:该词抒发了词人的身世之这感以及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1分)“天涯流落”一句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如同漂萍,身世之叹溢于言表;上阕最后三句写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表达婉转抑郁,将词人的孤单、依恋之情抒发得极深沉。(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结合词的其他部分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景真:无论上片写离别之时,还是下片写旅途中,所写之景皆真切感人,景中含情。(1分)“隋堤三月水溶溶”写暮春三月,绿水溶溶,亦景乐谱情,一片纯真;“清泗与淮通”写苏轼不忍离开徐州,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向着淮水脉脉流去,词人触景生情,不禁想到徐州。(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结合诗词其他部分分析,言之成理也可)

参考译文
流离天涯,思绪无穷无已。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只能采一枝暮春的杏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
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要到飞鸿过冬的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寄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湖州地。

赏析
《江神子·恨别》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离任徐州时的词作。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法,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随后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作于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
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在艺术上此词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
此词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余韵悠长。



相关阅读

苏轼《水龙吟》“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江城子·别徐州》“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古诗意思翻译
苏轼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休辞醉倒,花不看开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有帮助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