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元曲三百首 >

张可久《天净沙·鲁卿庵中》阅读答案及赏析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5-12-15 15:53
【越调】天净沙
鲁卿庵中
张可久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

  [注]此曲为作者访友之作。鲁卿,隐士。
(1)该元曲前三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深秋本无梅可赏,作者却自称“探梅人”,这如何理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3)试分析“探梅人过溪桥”的意蕴。
参考答案:
(1)青苔之上,古木参天;苍云飘逸,秋水无边;红叶掩映之中,小小山房隐约可见。(3分)画面表现出一种清幽淡远的意境。(2分)
(2)梅是高洁的象征,作者以梅喻鲁卿,而“探梅人”即指探访高士的自己。(3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隐居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3分)
(3)此处的“梅”喻指隐居的友人鲁卿。作者称自己为“探梅人”,既称赞了鲁卿高洁的人品,又表明了作者与鲁卿之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参考译文
满院青苔一株株古树萧萧,苍云片片一江秋水迢迢。满山红叶掩映得山斋小小,有谁曾经找到?高尚的人走过的桥。

赏析
《天净沙·鲁卿庵中》是元代散曲家张可久所作的一首小令。此小令是对友人鲁卿隐居山中的礼赞,亦是自己一片向往之情的真实流露。笔墨简淡,风神高远。
此首小令造境之高远,乃出自小山对于隐逸之真诚向往。[4]  全曲通过对秋云、秋水、秋木的描写,构建出高远、清幽的境界,营造出静谧的禅境。通过对斋庵及其环境的描写,表现鲁卿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自己的向往之情。
头三句写景。首句“青苔古木萧萧”,讲古木萧萧,青苔丛生。“青苔古木”,是构成首句物境的基础,青苔结生于古木之上,亦可以将青苔、古木理解为并立的意象。“萧萧”一词,一般用来形容木叶肃杀、飘落的情态,这里也是用来衬托秋日山中凄清、古静的气氛。
“苍云秋水迢迢”,写水云状貌。“苍云”是高空长云,有宏阔的气象;“秋水”有平沙落雁相伴,皆染秋色。“迢迢”修饰“秋水”,结构同“萧萧”修饰“古木”一样。“秋水迢迢”突出秋水长空一色的景貌,这里的“迢迢”其实也感染了“苍云”的色彩。
“红叶山斋小小”,写鲁卿山斋所在,有红叶飞落环绕,与肃杀的古木、旷远的云水相比,山斋不过是“小小”的一座。但“山斋”与前二者不同的是,青苔木色、云水长天,都是肃杀清远的“黑白照片”,而环绕“山斋”的“红叶”却是秋季最艳丽的色彩的代表。

前三句用相同的句子结构,由小至大、又由大入小地勾画出秋山云水的样貌。从色彩和结构的丰富性上来讲,“青苔古木萧萧”最肃杀,“青苔”“古木”都是较死板、幽深的物象;“苍云秋水迢迢”,使境界顿时开阔,色彩也更明亮了;“红叶山斋小小”,一“红”一“小”,与前文形成对比——“红”与“萧萧”“苍云”对照,形成鲜艳的色彩刺激,“小”与“萧萧”“迢迢”对照,实际上是把焦点集中到了“山斋”上来。
红叶”使得“山斋”成了前三句秋山云水图的中心,但“山斋”之“小”又为后文的继续展开留下了余地。其一。将鲁卿的“山斋”放到了巨大的秋山云水背景中;其二,“山斋”之“小”突出了它的幽深,这就使得下文“有谁曾到”的句子显得十分自然了。

后一部分“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写的其实还是鲁卿斋的幽深,不过换了一个角度,并加了一些意思。所谓“探梅人”,指的是作家自己。“梅”不是秋日的物象,但梅的枝劲花清,自古是高士隐者的代表,作家说自己是“探梅人”,就是把鲁卿比作梅—般的高士来赞扬了。
过溪桥”是一个过程,作家想要探访“山斋”,但还在路上,刚刚踏过小溪上的石板桥。这样的写法。从效果上应和了前文“有谁曾到”的疑问,连诚心探访的作家都只是方过溪桥,他人自然是不知有此处了。
《天净沙》常用来写秋景、抒悲远之情。这首《天净沙》,则是通过秋景的衬托,写高士鲁卿的隐逸。一句“探梅人过溪桥”,带着些许禅意。



相关阅读

徐再思《折桂令·春情》“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
张养浩《山坡羊·未央怀古》“山河犹带英雄气”翻译
张可久《双调·落梅风·春晚》阅读答案及赏析
汤式《天香引·西湖感旧》“朝也笙歌,暮也笙歌。”
张可久《凭阑人·江夜》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张可久《朝天子·湖上》“风清月白总相宜,乐在其中

有帮助
(0)
------分隔线----------------------------